01 两个阿里技术大拿爆改快手AI

在中国的互联网的竞技场上,技术人才的流动往往预示着行业格局的暗流涌动。一场围绕顶尖AI人才的激烈争夺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比戏剧更为精彩的商业故事。

故事的主角,张迪和盖坤,均是阿里巴巴技术体系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

两人虽同出阿里,技术风格与专注方向却各有千秋。

盖坤在阿里期间,长期负责广告算法与推荐系统核心研发,是阿里技术团队关键人物。他主导过千亿级特征模型体系建设,为淘宝个性化推荐和广告精准投放提供系统性支持。

张迪则更偏向底层技术攻坚。他在阿里历任技术专家资深算法工程师,深度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研发,尤其擅长高并发架构与模型设计,是团队中解决棘手技术难题的“专家”。

颇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前阿里技术人才,在同一年先后加入快手,成为快手AI业务推进的“肱骨之臣”。

2020年,盖坤正式加入快手。彼时的快手正深陷与抖音的竞争,面临“内容分发效率低用户留存难”的双重挑战。

盖坤入职后迅速牵头搭建快手的推荐算法中台,重构了兴趣标签匹配逻辑。

通过引入“用户互动深度”等多维度数据,快手的用户次日留存率直接提升8%,内容分发效率提高12%。就这样,快手硬生生在抖音压制下撕开了一道口子。

紧接着,快手又引进另一位阿里技术大将——张迪。与擅长系统架构与业务战略的盖坤略有不同,张迪带来的是千万级并发系统的实战经验和技术能力。这也是当时快手急需的硬核攻坚能力。

在快手的三年间,张迪历任快手AI技术平台负责人/快手推荐算法负责人,主导构建了覆盖大模型研发,多模态生成,算力调度的完整技术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便是可灵AI。

截至2025年7月,可灵AI全球用户数突破4500万,累计生成1.68亿个视频和3.44亿张图片。

从经营数据来看,可灵AI商业化速度超出预期,2024年全年收入达8.2亿元,环比增速34.1%,年化经常性收入(ARR)突破1亿美元,成为国内AI视频生成领域的“营收标杆”。

02 快手被偷家,张迪转投B站

可就在快手AI业务高歌猛进时,即将进入规模化爆发期时,张迪却选择了离职。

2025年9月初,媒体曝出消息,张迪正式加盟B站,出任技术副总裁。

作为快手大模型研发的核心牵头人,可灵AI商业化的直接操盘手,张迪的带走的不仅是快手AI最底层的架构设计逻辑,还包括30多次版本迭代验证的实战经验。

这一变动,让外界直呼B站“偷家”成功。

看似突然的动作,背后往往是个人追求与平台需求的双向选择。

主观上,张迪或许已不满足于在短视频赛道做技术优化,希望突破中长视频领域的技术边界。此外,在盖坤全面主导AI战略的架构下,张迪施展空间受限,或许也是加速其离开的重要因素。

从客观层面看,B站正深陷“创作效率低,商业化难”的双重困境。

目前,B站UP主制作一条优质中长视频,平均耗时常超30小时,高创作门槛不仅导致内容更新频率受限,进而影响用户粘性。同时,广告、电商等商业化业务因“担心破坏社区氛围”推进缓慢,营收增长陷入瓶颈。

张迪在可灵AI上积累的技术经验,恰好能精准对接这些痛点。行业分析显示,AI工具有望将UP主创作成本降低超60%,同时能通过“互动式AI内容”(如虚拟偶像直播、AI辅助剧情创作),在不破坏社区核心氛围的前提下,为商业化探索新路径。

此外,B站86%的年轻用户占比,与可灵AI面向当下年轻消费主力群体的互动形态高度契合,也为张迪既有的技术落地提供良好基础。

张迪的离开,虽给快手留下了短暂的权利真空,却并未让快手AI战略陷入停滞。另一位技术主角,盖坤已全面接手AI业务,实现了技术与业务方面的无缝衔接。

对盖坤而言,这一职位的变动也意味着使命的转变,他不再是整体布局的掌舵者,而是转向底层技术的攻坚。

作为清华大学博士出身的高管,盖坤延续了技术落地的务实风格,更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商业导向”,他要求可灵AI团队实行“双周冲刺”机制,每个技术项目必须绑定具体商业指标(如广告转化率,电商GMV贡献),同时推动AI技术与营销,电商业务深度融合,让技术真正成为营收增长的“引擎”。

这份战略调整的效果,很快体现在了财报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中,当季营收为350亿元,同比增长13.1%,创下近5个季度以来快手营收的最高同比增速。

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20.1%至56亿元,毛利率和经调整净利润率双双突破历史峰值,分别达到55.7%和16.0%。

细分业务层面,线上营销服务收入达198亿元,同比增长12.8%。这背后离不开可灵AI对广告精准度与转化效率的拉动,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让广告投放ROI(投资回报率)显著提升。

电商业务表现更为亮眼,GMV同比增长17.6%至3589亿元,在618大促整体平淡的市场背景下,这一增速远超行业预期。

一系列数据成绩,离不开盖坤推动的技术与业务融合战略,同时也建立在张迪之前搭建的技术体系基础上。

张迪与盖坤的故事,是中国互联网AI发展的一个缩影。盖坤继续引领快手与可灵AI的新征程,张迪则在B站开启中长视频与AI结合的新探索。

对行业而言,这也标志着国内大厂对AI顶尖人才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人才的流动加速了技术的交流与碰撞,一家公司的损失成为另一家公司迸发的火花,最终共同推动整个中国AI应用水平的提升。

中国互联网的AI竞争,正因为这些技术人才的流动与创新,变得愈加精彩纷呈。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AI新见地

AI新见地官方正观号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