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洋


李奶奶的故事,得从那个阳光斑驳的午后说起。

那天,她窝在藤椅里,怀揣着些许紧张和满心好奇,第一次颤颤巍巍地拿起了孙女放在茶几上的智能手机,看了好一会儿。她伸手又缩回,终于鼓起勇气,颤巍巍地拿了起来。小月正巧走过来,眼睛一亮:“奶奶,我教您刷短视频吧,可有意思了,滑一下,啥都能看见!”小姑娘手指灵巧地在屏幕上点划,画面一跳,一个大妈在广场上跳舞;再一滑,一个大叔在厨房颠锅炒菜,油花四溅;又一个,男人对着镜头大声喊“家人们”,李奶奶看得眼睛都直了,像突然闯进了一场永不落幕的庙会。

从那以后,这部手机成了她每天的期待。清晨,阳光刚照进窗台,她就捧着手机,滑着屏幕,看养生妙招——“蜂蜜水治百病”“每天一万步,活到九十九”;听老戏文,那熟悉的二胡一响,心就飘回年轻时在村口听戏的傍晚。她觉得,这方寸屏幕,竟装下了整个世界。

可没过多久,这世界开始“跑偏”。那天她正看着一段太极拳教学,画面突然一跳,蹦出几个穿着露脐装的年轻人,在震耳欲聋的音乐里甩头扭腰。李奶奶一愣,赶紧点“返回”,可接下来的视频更看不懂——有人一口气吃十斤肥肠,有人拆开几千块的球鞋,嘴里喊着她听不懂的“绝绝子”“yyds”。她越滑越懵,越点越乱,熟悉的养生、戏曲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吵闹、花哨、像风一样刮过去的画面。

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手太笨,点错了?” 可她明明什么都没改。

这不怪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年3月的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短视频用户总数的14.1%。越来越多老人像李奶奶一样,走进数字世界,满怀好奇。可他们不知道,背后有个叫“算法”的东西,正悄悄根据手机里的每一个动作,决定他们能看到什么。而当一部手机被祖孙共用,刷视频的,其实是孙女的影子。

 为啥奶奶总刷到怪视频?

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先说说短视频背后的神秘大脑——算法。

简单来说,算法就像是个超级聪明又有点轴的小管家,它盯着你在手机上的每一个动作,记住你喜欢啥、点开啥、还在啥视频前多停留了几秒。然后,它就一门心思地想:“好嘞,这人肯定喜欢这类玩意儿,再多给点!” 可问题是,这“小管家”并不完美,它有个致命的小心机——只认数据,不认人。

李奶奶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和孙女小月住在一起,一部手机祖孙俩换着用。小月这孩子,是典型的10后,一拿起手机就直奔自己的数字天地。她爱看的那些短视频,全是当下最流行的玩意儿:有节奏超嗨的电音,有穿着露脐装热舞的小姐姐,还有各种“搞笑整蛊”“游戏解说”。小月的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划拉,短短几分钟就能刷上十几条。

等李奶奶再拿起手机,算法就开始懵了。它看着手机里那些五花八门的行为数据,完全分不清这是李奶奶的喜好,还是小月的杰作。于是,它一股脑地把孙女喜欢的那些潮流视频一股脑地推给李奶奶。

这就好比本来是给李奶奶端上来一桌她爱吃的家常菜,结果算法这个粗心小二端着端着,打翻了菜篮子,一股脑全换成了小月爱吃的洋快餐。李奶奶看着这些怪视频,心里满是委屈:“我啥时候说过喜欢看这些呀?”

这可不是李奶奶一家的特殊待遇。有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老年人觉得短视频内容常常“跑偏”,和自己的兴趣八竿子打不着。为啥呢?因为算法这小管家有个根深蒂固的偏心眼——它天生就爱往年轻人堆里凑。

为啥它这么“偏心”?

说到底,还是因为数据这根指挥棒。年轻人手速快、爱点赞、爱评论,手机在他们手里从来闲不住。算法一瞧见这么多热闹数据,立马就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把那些热气腾腾的潮流视频一股脑地往年轻人这儿推。至于老年人呢,他们点得少、滑得慢、不互动、不收藏,算法就以为他们没啥大要求,干脆把他们的需求放到了一边。

这算法的偏心一来二去,老年人在短视频世界里就越来越像个局外人。他们想看的养生、戏曲、广场舞视频,被淹没在一群年轻人的喧嚣里。而孙女小月呢,也满肚子委屈。她觉得奶奶老是“占着手机不放手”,还总把那些她觉得“幼稚”的养生视频点开,打扰了自己的“刷片自由”。

一部手机,成了祖孙俩之间无形的战场。李奶奶想找回自己熟悉的数字世界,小月想守护自己的潮流天地,可算法这糊涂小二却在中间搅和,谁的需求也没真正满足。

手机咋成了“导火索”?

要说最让人揪心的,还是这手机在家庭里掀起来的那些“小风浪”。

先说李奶奶的儿子,张先生。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每天早出晚归,忙着养家糊口。有天晚上,他偶然瞥见母亲总抱着手机发呆,点开的视频不是养生小妙招,就是总也刷不到头的奇怪内容。他心里一沉,满是愧疚:“妈,是不是遇到啥麻烦了?要不我把手机设置成‘长辈模式’,这样您刷起来方便些。”

张先生嘴上说得轻巧,可李奶奶一上手,就发现这长辈模式不靠谱。字体倒是变大了,可推送的内容就像一块裹着糖衣的石头,看着热闹,却压根没啥滋味。不是满屏的保健品推销,就是千篇一律的广场舞模板视频。李奶奶心里直犯嘀咕:“这咋比以前还难看呢?”

再看看孙女小月,她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有回她想看个新出的动漫,可长辈模式下啥也搜不到。她急得直跺脚,偷偷摸摸地把手机设置调回去,结果第二天就被奶奶撞见了。李奶奶当时脸都绿了,心想着:“这孩子咋这么不懂事呢?乱改设置,又让我刷不到想看的东西了。” 可小月呢,也满肚子委屈:“我就是想看个自己喜欢的视频,有错吗?”

祖孙俩各怀心事,谁也不肯先低头,一部手机愣是成了家庭里的“导火索”。

其实,这样的“暗战”在不少家庭里都上演过。数据显示,超七成的老年用户觉得,因为隐私和手机设置的问题,家里沟通都有点“卡壳”了。年轻人嫌老人“占着手机不学习”,老年人埋怨年轻人“乱改设置瞎捣乱”。这手机,原本是想拉近亲人距离的宝贝,如今却成了隔阂的罪魁祸首。

更让人心疼的是,这手机还成了老年人情感上的绊脚石。

李奶奶以前是个热衷于唠家常的人,邻里街坊谁家做了好吃的、谁家孙子考了好成绩,她都门儿清。可自从迷上了短视频,她越来越离不开手机里的“数字世界”。她觉得,手机里的视频啥都有,比和邻居唠嗑有意思多了。

可渐渐地,李奶奶发现,这手机里的快乐就像肥皂泡,看着绚丽,却一触即破。她越刷越孤独,那些视频里的人笑得再灿烂,也走不进她心里。她想和孙女分享自己看到的养生小妙招,可小月头也不抬,只顾着滑自己的屏幕;她想问问儿子能不能帮她找找更合适的视频,可张先生要么忙着工作,要么直接甩过来一句:“妈,这手机不挺好吗?”

老年人原本就渴望在短视频里找点乐子,可算法紊乱一搅和,他们不仅没找到乐趣,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孤独。这手机,原本是想给生活添点彩,到头来却像一堵墙,把老年人和亲人越隔越远。

这事儿说起来真让人揪心,一部小小的手机,咋就成了家庭里的麻烦制造机呢?其实,这背后藏着的,是技术逻辑和人类情感之间的“暗战”。算法只认数据,它不懂老年人心里那点细腻的情感需求;年轻人忙着追逐潮流,也忘了老年人也需要被理解和关怀。这短短几厘米厚的手机壳,装着的是一个复杂的数字江湖,老年人在里面摸爬滚打,却常常碰得鼻青脸肿。

老年人为啥越刷越孤独?

这事儿可不是一个家庭的独角戏,它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最后搅动了整个社会。

先说老年人自己。他们本来想靠短视频排解孤独,可算法紊乱一搅和,他们越刷越迷茫。那些莫名其妙的视频就像迷雾,把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遮得严严实实。每天滑着滑着,他们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太老了,赶不上潮流了?” 这种无力感就像一根刺,扎在心里,越扎越深。

长此以往,老年人对手机的信任也一点点崩塌。他们开始觉得,这手机不是帮手,而是敌人。有数据特别扎心:八成老人坦言,手机里的虚假广告让他们对所有内容都提高了警惕;更有八成五的老人说,因为老是刷到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们对技术的信任感直线下降。这就像原本坚固的桥墩被一点点掏空,最后,老年人只能站在数字世界的河边,进退两难。

再说家庭。当老年人在手机里碰壁,回到现实里的他们也会变得愈发沉默。他们不再主动和亲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因为怕被敷衍;他们也不再积极参加家庭活动,因为觉得没人理解自己。家庭的温度,就在这种沉默里一点点流失。

最后,这事儿还影响到了整个社会。老年群体本该是社会的稳定器,是社会中经历的智者,可当他们在数字世界里迷失方向,社会也跟着乱了阵脚。老年人因为信息茧房越来越难融入社会,社区活动没人参加,文化传承也没了活力;年轻人呢,光顾着自己玩手机,忘了和老年人交流沟通,社会的代际融合就成了空谈。

老年人刷短视频本来是为了找点乐子,可算法紊乱一搅和,这事儿就像脱缰的野马,往坏的方向一路狂奔。从个人到家庭,再到整个社会,这条数字链被扯得七零八落。

这事儿到底咋整才能扭转乾坤,让老年人在短视频世界里不再迷失方向,重新找回属于他们的快乐和温暖。

让老年人在短视频世界里重生

这问题看着棘手,可真要解,也不是没办法。学者闫辰聿、和红对比微信、短视频等应用后发现,短视频可能因算法推荐导致过度使用,尤其对认知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存在信息过载风险。关键就在于,能不能让技术、家庭和社会这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给老年人在数字世界里搭起一座温暖的桥。

 在技术设计的层面,问题并非无解。关键在于,算法是否能在“效率”之外,多一点对生活本身的体察。一部手机,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数字足迹。当祖孙共用一台设备,系统若只机械地追踪点击与停留时长,便极易将两代人的兴趣混为一谈——年轻人的高频操作覆盖了老年人的安静浏览,最终,李奶奶的屏幕被小月的“潮流宇宙”彻底占据。其实,技术完全有能力变得更细腻。比如,通过使用时段的差异:清晨五六点打开手机的,大概率是晨练、看养生的老人;深夜刷到凌晨的,多半是追剧、看综艺的年轻人。再如操作习惯:滑动速度、触屏力度、停留节奏,这些细微的体感数据,本身就藏着使用者的年龄痕迹。若平台能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结合时间、行为模式等维度建立多账户识别机制,就像为家庭成员各自点亮一盏小灯,系统便能逐渐分辨——此刻握着手机的,是想看戏曲的奶奶,还是想追新番的孙女。

这不是复杂的黑科技,而是对日常生活的尊重。让技术少一点“一刀切”的粗暴,多一点“谁在用就懂谁”的体贴,或许,那块曾引发争执的屏幕,就能真正成为连接两代人的窗口,而不是隔开彼此的墙。

比如国内的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专注于用数字化方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团队开发的“瓢泉心坊”微信小程序,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档案和康复活动服务,覆盖全国20余省市,并培训了300多名多学科专业人员。

所谓的“适老化设计”,如果只是把字体放大、图标调大,那不过是把问题贴上了漂亮的标签,却并未真正走进老人的使用场景。对许多老年人来说,指尖的迟疑、眼神的模糊、对弹窗的畏惧,才是真正困扰他们的日常。一个突然跳出的广告,轻轻一碰就跳转到下载页面;误触了某个按钮,界面瞬间变得陌生;想关掉一个窗口,却点来点去找不到出口。这些在年轻人眼里“点一下就行”的小事,对他们而言,可能是接连几天的困惑与不安。真正的适老,是让手机“慢下来”,也“稳下来”。比如,加入误触识别机制,在敏感区域设置操作确认;强化广告过滤功能,减少诱导性弹窗的干扰;提供清晰直观的退出路径,让每一次操作都有迹可循。甚至可以设计“纯净模式”——关闭自动跳转、屏蔽浮层广告、简化推荐逻辑,只留下老人真正关心的内容入口。

比如在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家医疗科技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QuikTok”的免费AI电话伴侣。老年人只需通过普通电话,就能与它展开自然流畅的对话,获得陪伴、回忆往昔、管理疼痛等帮助,有效缓解孤独感。这些组织像坚实的螺丝钉,默默在智慧养老领域发力,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与保障。

一家人坐下来,别光顾着自己刷手机,得多聊聊彼此的数字生活。年轻人可以多教老年人几招,比如怎么屏蔽广告、怎么搜索自己想看的内容;老年人呢,也别光顾着圈地自萌,多问问年轻人为啥喜欢这些视频,借机了解了解年轻人的世界。就像在手机里开辟一条亲情专线,让祖孙两代的心靠得更近。

社区,本就是烟火气最浓的地方,也是代际关系最真实上演的舞台。当手机成了家庭里的“新矛盾源”,社区或许正可以成为化解这道裂痕的缓冲带。与其让老人独自面对复杂的界面和真假难辨的信息,不如在熟悉的活动室里,开一场“手机小课堂”。不用讲术语,不谈算法逻辑,就教他们怎么关掉弹窗、怎么找回昨天看的养生视频、怎么不被“恭喜中奖”骗走注意力。来的不一定是专家,可能是懂技术的邻居,也可能是放学回来的中学生志愿者。一句一句地教,一步一步地带,让学习不再有压力,而是一次次带着笑声的陪伴。更进一步,何不组织一场“祖孙拍视频”的活动?让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一起,拍一段家常菜的做法、一段老歌新唱,甚至是一段“奶奶跳广场舞,孙女跳街舞”的混搭秀。镜头前,不再是“你刷你的,我玩我的”,而是共同创造、互相欣赏。笑声从现实蔓延到手机里,数字世界也因此有了温度。
烟台市民政局与财政局推出了“安心居家”照护服务,为独居老人安装远程监护设备,覆盖全市5773户家庭,提供24小时安全监测。

这事儿就像编竹筐,技术、家庭、社会这三股竹篾,只有互相交织,才能编出个既结实又好看的筐。既要让技术有温度,又要让家庭多交流,还要让社会多扶持,才能给老年人在短视频世界里打造一片真正的乐园。

想想看,要是这些办法都能落到实处,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李奶奶不再为刷不到养生视频而发愁,她的手机里满是热气腾腾的生活智慧;小月也能畅快地看自己喜欢的动漫和舞蹈视频,祖孙俩各得其乐;张先生下班回家,看到母亲抱着手机笑得合不拢嘴,家庭的温馨又回来了。社区里,老人们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着在短视频里的新发现;年轻人呢,也乐意拉着长辈的手,一块儿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

到那时,短视频不再是老年人的数字迷宫,而是一个装满欢声笑语的百宝箱。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有温度的贴心棉袄;家庭也不再是疏离的“数字孤岛”,而是充满爱的“港湾”。

这些尝试,不宏大,也不炫技,却能把被算法割裂的亲情,重新缝合在生活的细节里。技术再快,也快不过一句“奶奶,我来教您”;时代再新,也新不过一家人围在一起,为一段小视频笑出声的那一刻。社区要做的,或许不是教会老人所有操作,而是为这份连接,搭一座简单而温暖的桥。

(特稿中所出现的人物名称系化名,稿件内容据真实采访整理得出)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