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与国际投资机构无极资本达成战略合作,引发机器人行业震动。

资金支持上,Infini Capital旗下高新技术基金为优必选提供10亿美元战略融资授信额度,融资方式有参与配售、认购可转债、授予现金提款权等,现金提款权可提升优必选重大产业布局能力

产业协同方面,Infini Capital拟适时增持优必选股票至不超5%;联合投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助力其打造生态圈;借助投资的AI和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协助优必选研发功能更强、成本更低的人形机器人;助力开拓中东市场,共建合资公司及超级工厂、研发中心等。

10 亿美元战略融资授信的落地,无疑给优必选注入的一剂强心针,却难掩其在技术变现与市场博弈中的深层困局。

高增长、高亏损“怪圈”

在AI与机器人浪潮中,“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凭借亮眼营收增长持续吸引市场目光,但其财报却暴露了其持续多年的巨额亏损与现金消耗难题。

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优必选实现6.21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5%,毛利润也达到2.17亿元,同比增长17.3%;同期的净亏损额依然高达4.39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去年同期的5.4亿元亏损收窄了17.2%。

高增长与高亏损并存的局面,已成为优必选业绩的典型特征。2024财年,优必选的全年营收增长了23.7%,达到13.05亿元人民币,但净亏损额高达11.60亿元。显然在现有业务规模下,优必选的商业模式远未实现自我造血。

优必选面临的困境在于,其商业模式尚未形成良性循环。

一方面,尽管消费级机器人业务增长迅速,但该领域竞争激烈,毛利率面临下行压力。而工业级业务(如物流机器人)虽然潜在价值高,但项目制特性导致收入稳定性较差。

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消费级机器人及硬件业务收入达2.6亿元,占核心业务收入的近42%;物流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营收5616万元,同比下降5.7%,营收占比9.0%;其他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营收6380万元,同比下降29.8%,营收占比10.3%

另一方面,持续地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和市场开拓需要巨大的现金消耗,即便优必选营收持续增长,亏损额依然庞大。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优必选营业成本4.04亿元,同比增长33.8%,高于营收增速27.5%,直接导致整体毛利率从38.0%降至35.0%;此外,经营性现金流出从去年同期的-4.27亿元收窄至-3.70亿元,烧钱的速度惊人。

在资本市场日益谨慎的背景下,优必选若不能尽快证明其盈利潜力,恐将面临更大的融资压力和市场质疑。

内忧外患交织

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史上,优必选曾是那颗最耀眼的星,但随着宇树、智元的爆火,这位明星渐显落寞。

2012年,周剑创立优必选时,国内机器人领域尚处空白;2013年,优必选推出小型桌面级人形机器人Alpha 1S;2016年,540台Alpha1S登上春晚舞台成发展转折点,半年后获科大讯飞等1亿美元融资,估值达10亿美元。

优必选发展如火如荼之际,内部矛盾逐渐显现,相关负责人围绕“聚焦人形、转向四足或其他消费级”路线产生分歧,引发了离职潮。据公开信息,北研所负责人赵明国、技术骨干任晓雨、郭宜劼等关键人才相继离职,部分加入竞争对手傅利叶智能等企业。

更严重的是,2024年底,创始人周剑与多位一致行动人关系的解除,直接导致股价在四个交易日内暴跌49%。这场争论不仅延误了优必选战略决策的黄金窗口期,更导致核心技术人员大量流失,进而导致公司决策混乱影响运营效率和经营情况。

在优必选陷入内耗之际,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快速崛起,持续挤压优必选的市场份额。

在价格方面,当其他企业仍在几十万元级厮杀时,宇树以“价格屠夫”姿态将人形机器人推入“十万元时代”,倒逼优必选重新审视产品定位与成本结构。

据了解,2024年,宇树科技推出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1基础版起售价仅为9.9万元,这个价格仅相当于行业同类产品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2025年初,Unitree H1和G1上线后迅速售罄的市场表现,证明了这个定价策略的成功。

在场景方面,宇树、智元正加速深耕商业服务与工业场景,通过规模化落地能力持续抢占市场份额,直接攻入优必选的腹地。

以工业场景为例,宇树机器人部署在蔚来汽车工厂,执行零部件搬运等具体任务,计划在2025年底前在工业场景实现商业闭环;智元机器人则通过产业资本绑定策略,被比亚迪、北汽、上汽等车企投资后,自然获得了进入这些企业工厂的通行证。

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已超过83个,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72家中标企业中,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合计拿下总成交金额的六成。从中标数量来看,宇树科技独占鳌头,以7次直接中标位居第一。

在技术方面,优必选专利数量和技术广度远超宇树,但宇树在四足机器人细分领域的技术实用性更强。

据网络公开数据,宇树全球专利申请约500项(含发明专利约200项),主要集中在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轻量化结构设计等领域。在低成本高性能电机、四足运动能耗优化(续航提升30%)等细分技术领先。

对优必选而言,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激烈,能否快速调整战略,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提升商业效率,将决定其能否在这场行业洗牌中保住领先地位。

量产元年,加速洗牌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行业正式步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宽,市场空间持续扩容。

根据2025年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在此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的焦点已不再局限于硬件性能或算法突破,而是转向技术落地能力、商业化速度与生态构建的综合较量。当前,订单争夺战打响、资本持续加注、场景深度开拓,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新一轮洗牌期。

一来,人形机器人研发成本高、盈利周期长,订单既是营收来源,更是现金流、研发及产能建设的关键支撑。企业需通过真实订单证明商业价值,争取资本“输血”以维持运转。

拒不完全统计:7月,智元、宇树中标中国移动1.24亿项目;8月,天太机器人获万台订单;9月,初优必选以2.5亿具身智能机器人采购合同刷新全球单笔订单纪录,同期星尘智能获千台级订单,智平方获近5亿战略合作。

值得一提的还有,近期,银河通用完成超10亿元的新一轮融资、星海图接连完成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星动纪元获近5亿元A轮融资、云深处完成数亿元融资、小雨智造获亿元级A+轮融资、它石智航完成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

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企业从通用型机器人向场景专用解决方案转型,在制造业、物流、医疗等垂直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的分水岭,未能及时找到落地场景或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的企业可能面临淘汰风险。

人形机器人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技术是起点,商业是终点,优必选唯有将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才能在量产元年的浪潮中站稳脚跟,迎接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革命。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蛇眼财经

蛇眼财经官方正观号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