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养玉,玉养人。君子比玉于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若把玉比之与佛,类似人养佛,佛养人,似乎南辕北辙,差之千里。佛,觉者也,如佛祖乃大彻天悟的人,并不需要凡夫俗子之若我辈供养。阿弥托佛含经,供奉佛相,礼敬佛陀,其实,是借助佛陀滋养我们的慈悲心,㳟敬心与觉悟心,也就是借佛养心,涵泳境界。静、定、慧,不是佛养之于人的加持,如果佛也像玉一样养人,其实就把佛法物质化与功利力了,因此,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本大师说:佛不是贪官,也不是商人,如少林寺的前主持,成为商界大佬,自然也就失去了佛本身内在的属性。
任继愈先生认为中国存在的儒教,孔庙就是寺庙,孔子类似佛祖的圣人,需要三省吾身而慎独,如养玉需要在琢磨中涵养品格。而玉养人,则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格塑造,使其坚贞而高洁。其实,玉对人的品性与品格,也会有某种说不出的选择,既人玉内在精神的契合。比如某些玉会不经意的掉到地方碎裂,就是玉在选择人,宇可玉碎,也不愿意辱没自己的名节。而有些则不然,甚至与人一起经历生死时速,还完好无损,或自已碎骨粉尸,而主人却安然无恙,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为人挡灾避难,舍生取义,大义凛然。
佛缘如玉,最近对佛珠多有兴味,绿檀黑檀紫檀也陆续收藏了五、六串罢,如某首诗里所说,个个金刚,颗颗罗汉,还有一渐变色翡翠的亦如观音,只是总觉得少一串和田玉的,这种贪婪又让人惭愧的遗憾。今天总算偶遇一串,一上手就有某种感觉,像久别重逢的恋人,为了防止诗人席慕蓉《一株开花的树》的悲剧重演,就毫不犹豫请了回来,戴在身上。佛缘如玉,老楚同志无缘贪官,更不是商人,唯愿君子比玉于德,德法自然而润心,养耐君子品格。
附;楚水《佛缘如玉》之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的散文,作者通过“玉”与“佛”的类比,探讨了精神修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性中的贪婪与自省。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
一、核心主题:“佛缘如玉”——以玉喻佛,借物修心
文章的核心是将“玉”与“佛”相联系,但并非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而是通过“玉”的物理属性和文化象征,引申出对“佛”的理解和修行方式的思考。
人养玉,玉养人 → 人供佛,佛养心
作者指出,许多人误解供佛为物质交换(如求福报),实则佛是“觉者”,并不需要人的供养。真正的供养是通过礼佛来滋养自己的慈悲心、恭敬心与觉悟心,即“借佛养心”。
批判功利化的佛教信仰
作者引用十一世班禅的话,强调“佛不是贪官,也不是商人”,批评了将佛法物质化、功利化的现象(如少林寺前主持成为商界大佬)。
二、玉的象征:
人格与精神的隐喻
玉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坚贞的品格。作者进一步赋予玉以“人格”:
玉能择人:玉会因人的品性而选择“玉碎”或“护主”,体现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玉与人精神契合:玉不仅是饰品,更是与人精神相通的存在,甚至能为主人“挡灾避难”,体现舍生取义的品格。
三、儒佛融通:修养方式的类比
作者引用任继愈的观点,将儒家的“慎独”“三省吾身”与“养玉”相比:
孔子如佛祖,儒教如佛教,强调内在修养。
养玉如修身,需“琢磨涵养”,最终达到“坚贞高洁”。
四、个人体验:从收藏佛珠到“请玉”的感悟
作者自述收藏多串佛珠(檀木、翡翠),却始终觉得少一串和田玉,最终偶遇一串,如遇故人,毫不犹豫请回。这一经历体现:
对“玉”的精神认同:而非单纯物质占有。
对贪婪的自省:虽惭愧于“贪婪”,但仍以“君子比德于玉”自我勉励。
以玉修德:愿以玉润心,养君子品格。
五、语言与风格
文白相间,典雅含蓄:多用典故、成语(如“南辕北辙”“宁为玉碎”),富有文化底蕴。
· 情感真挚,自省深刻:既有理性分析,又有个人体验,融哲理与情感于一炉。
· 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从俗语入手,逐步展开对玉、佛、儒的理解,最后落于个人实践。
六、总结:文章的精神内核
作者通过“玉”与“佛”的对话,表达了一种超越功利、回归本心的修养观:
· 真正的信仰不是交易,而是内在的觉悟;
· 真正的修养不是外在的模仿,而是精神的契合;
· 真正的“缘”不是强求,而是自然的相遇与心灵的共鸣。
最终,作者以“佛缘如玉”作结,愿以玉养德,以佛润心,体现了一种传统文化中“物我合一”“心物相融”的哲学境界。

青年看点
聚焦最新热点传递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