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高四着力” 奋力当标杆做示范
10月 郑州再迎国际盛会
集中展示东盟国家和河南粮农领域新成就务实合作新成果
以“数智赋能粮农合作,创新驱动区域发展”为主题,设置3万平方米展览展示区域,重点开展4项活动,真正实现“河南农业走出去”与“东盟资源引进来”的双向奔赴……继首届大会后,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再度落地郑州。本届大会由河南省政府与中国—东盟中心共同主办,10月12日至14日将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9月16日上午,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北京召开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粮农合作发展成效和本届大会有关情况。
都有哪些特色活动?
本届大会以“数智赋能粮农合作,创新驱动区域发展”为主题,设置3万平方米的展览展示区域,分国际、国内两大板块共9个展区,集中展示东盟国家和河南在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农业科技、农业贸易等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展现双方在务实合作中取得的新成果。
国际板块分为3个展区,其中“一带一路”、东盟国家主题展区,是主宾国(非洲、东盟国家)特色展区和友好省(州、市)展区,重点展示各地农业资源、贸易政策及合作项目。全球农产品贸易展区,主要展示国际优质农产品及跨境冷链物流解决方案。国际合作示范展区,主要展示海外农业园区、援助项目成果及中外农产品供应链对接情况。
展览展示之外,大会将重点举办开幕仪式、主题大会、专题活动、参观考察4项重点活动。开幕式上将启动中国(河南)—东盟智慧农业综合示范中心。主题大会将在前期招商邀商基础上,邀请20对中外企业在现场举行签约仪式。
专题活动方面,分别安排“豫粮通全球”——粮油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河南)—东盟农产品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会、中国(河南)—东盟畜禽业国际合作推介会、中国(河南)—东盟智慧农业发展交流会、“豫农优品”全球化品牌发布会、企业“一对一”精准对接洽谈会等6项活动。
大会将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方式办会,通过可触、可感、可闻的沉浸式体验办展,呈现科技赋能粮农产业发展的创新机遇。
本次盛会落地的背后,有着双方长期积累的合作基础。据介绍,近年来,河南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与东盟贸易、通道、品牌、文化合作领域成果丰硕,2024年河南对东盟进出口总额1091.5亿元,东盟跃升为河南第一大对外贸易伙伴,其中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30%,东盟成为河南农产品最大出口市场,同时也是众多河南企业“出海”热土。
为何再次花落郑州?
本届大会缘何再次花落郑州?发布会从三个层面给出了答案。
作为“天地之中”,郑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4~6小时通达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主要经济区。首创“中欧班列+TIR国际公路运输”多式联运新模式,成功开行越南、泰国进口水果冷链专列和农产品出口冷链专列。空中交通方面,机场北货运区投入运营,航空客货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海上交通方面,陆海联动、铁海直运模式在郑落地,进出口货物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
产业基础方面,郑州市集聚了全省优秀的科研院所、人才、农业龙头企业等,产学研一体化优势明显。全市有107家种子企业,2024年种子销售额48亿元,占全省的34.5%,豫玉种业、秋乐种业跻身全国销售20强,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近千亿元,“三全”“思念”“好想你”“白象”“蜜雪冰城”“千味央厨”等农业品牌产品远销海内外。
在智慧农业建设上,郑州构建“1+5+N”的融合格局,“蓝天卫士”“农机云”等“三农”数据实现一键调度,“郑慧农”AI数字人上线运行,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稳步推进。
据悉,2024河南(郑州)—东盟粮农合作大会促成东盟与河南企业16组33家现场签约,签约金额逾百亿元。为促进签约项目落地,今年上半年,我市组织相关龙头企业围绕农产品供应链协作、国际贸易合作等深入探讨,寻求合作新机遇,同时,郑州市政府组团出访柬埔寨、泰国,郑州农发集团组织50家龙头企业共同赴柬推动豫柬粮食产业合作,推动优质项目“引进来,走出去”,进一步深化了与东盟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粮食安全、农业技术、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本报记者 李莉 赵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