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穿越黄土高原千年的风声,总能听见文化与时代彼此照拂的回响。吕梁山脉横贯南北,巍巍如龙,孝义市仁义村在其余脉间生长,以“仁义”二字立村,以“文明”二字立德。2025年8月1日,建军98周年之日,仁义村礼聘中国福文化研究院院长、当代艺术家乔领与宁雪君为“荣誉村民”,并同步落地“中国福文化践行示范基地”与“乔领、宁雪君艺术馆”。这既是一场礼遇,更是一场发展方式的转身:把文化从墙面图案与仪式口号,转化为可触摸、可部署、可衡量的现实生产力,让“审美共同体”沉淀为“发展共同体”。
仁义村并未把文化当作装饰和背景,而是把它当作要素与能力。村落的精神谱系得到一次系统性的锚定:以“书法双福”为核心符号,以红色爱国文化为情感底座,以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文明村镇为平台,让文化认同转化为品牌资产,让品牌资产吸引要素流量,让要素流量沉淀治理能力与产业韧性。文化因而不再是“看一眼、拍一张”的短暂感知,而是“可使用、可经营”的长期机制。
村庄荣誉:文明之基、品牌之魂、治理之要
荣誉对于村庄而言从不是终点,它像一枚徽章,也像一份契约。仁义村先后获评全国少工委打卡地、山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2024年被确定为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5年5月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旅游景区。荣誉背后,是长期的公共建设与日常治理,是村风民俗与教育滋养的累积,也是空间美学与生活秩序不断优化的结果。
当外部目光由“名气”转向“名实”时,仁义村给出的回答,是把文明的标准化要求融入乡规民约与公共服务,把品牌的可识别性嵌入空间导视与传播语言,把治理的可持续性落实于自治、德治、法治的同频共振。红色爱国文化不再只是历史标注,而是今天的行为准绳;乡村旅游不再只是流量入口,而是人与地、人与人重新联结的现实场景。由此,仁义村具备了承接高质量文化IP的土壤:价值共识稳定,公共空间友好,组织体系有效,群众参与踊跃。
艺术家的福文化使命:把东方美学转化为现代治理语言
乔领与宁雪君以“书法双福”闻名,长期以“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笔墨精神进行当代表达与国际传播。那一个“福”字,在他们的手中,既是家国情怀的凝练,也是普世祝愿的符号。它温和而有力,既能进入仪典,也能抵达日常;既能代表礼序,也能抚慰人心。作为文化信物,他们的作品见证过重要的外交时刻,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温暖媒介。
落到仁义村,“福”首先成为一种治理语言。它用最朴素的象征,连接最广泛的共识:向善、向上、向美,彼此关照、彼此成全。村里的公共空间开始以“福”为母题重构叙事,文化墙与小广场更加具有秩序与温度,村史馆的讲述也更有内在逻辑。年节礼俗被重新梳理,志愿服务焕发生机,少年研学与长者讲堂彼此映照。村民与游客的参与,不再是“看热闹”的围观,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地加入”。当一个字把人心聚拢,公共生活就有了向阳的方向。
更长的半径上,“福”亦是国际传播的通行密码。它不需要复杂的翻译,只需一眼便知其意:祝愿、善意、吉祥、和合。由此,一条从村庄出发的文化路径正在延展:礼物的互赠,影像的共创,社群的互动,成为“对话世界”的新入口。
双福艺术的创造性表达:从书法作品到系统方法
书法的力量,在于以线条书写秩序,以结构涵养精神。乔领所书篆体“福”端庄凝重,法度森严,气象浑穆,令人联想起中华礼制文明的雄浑脉动;宁雪君原创“福”温润细腻,线条灵动,意态丰盈,映照“厚德载物、和合为贵”的美学理路。二者相合,相得益彰,如同同一条文脉的两种光泽:一重定向,一重抚慰;一重法度,一重情意。
在仁义村,这个“福”不仅作为书写存在,更作为系统运行。视觉主标、延展图形、色彩矩阵与应用规范,让“福”从一件作品,变成一套可部署的文化基础设施。入口门楼、村道转角、院落内墙、田埂驿站、文化广场与艺术馆的动线,被串联成一幅连贯的体验地图;研学课程、手作坊与节庆仪式被安排进一年四季的日程表;影像纪录与新媒体传播紧随其后,让线下的热度转化为线上可分享的记忆。数字媒介进一步延展了这套体系:字形库、拓片库、动效库与三维模型,成为二次创作与跨平台传播的“素材池”,为文创开发、数字展陈与公共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资源。
当“福”以系统之姿进入村庄,它便拥有了可复制的能力。那是一种从点状事件,生长成面状生态的能力;也是一种把短期热度,沉淀为长期势能的能力。
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把“乡风文明”做成可感知的生活场景
乡村振兴的底色在“人”,而“人”的改变往往从场景开始。仁义村以红色爱国文化为情感底座,以双福文化为方法抓手,让文明的理念进入生活的肌理。春节的社火与夏日的夜谈相互辉映,丰收时节的“福礼”成为彼此馈赠的温暖仪式;少年在墨香里认识传统,长者在讲述中重温乡愁,来客在一墙一角之间读懂地方的风土与脾性。空间之美不再只是装点,而是行为的引导;“看与被看”的关系被“共创与共享”取代,人心之和,因共同的审美经验而渐成共识。
文化由此牵引产业。以“福”为主题的非遗工坊与文创小店,和村民—匠人—设计师的协作一同成长;农特产品在“仁义福礼”的统一体系下获得新的气质,既有朴拙的口味,也有现代的包装;若干“福舍”民宿将导视、器物与餐桌语言统一成一种可居住的美学;研学营地与团建活动把“仁义课堂”带进四季,淡旺季的起伏因此变得平缓。传播随之打开了新的局面:影像与文字的矩阵在城与乡之间穿梭,主片与短视频的联动成为口碑蔓延的路径,“仁义福年”的品牌活动逐渐成长为社会记忆。
更值得珍视的是能力的增长。以村民理事会与志愿队为骨架的组织网络,连接起代际与社群;以文化发展中心为载体的运营机制,让公益性与经营性彼此支持;以年度“文明、美学、参与、产业、传播”等维度的检视,令变化“看得见、说得清、能复盘”。当文化的工作从“做一次活动”变为“经营一类关系”,从“做一面墙”变为“构建一种秩序”,乡风文明的推动便有了可持续的节律。
乡村振兴的未来:让“福”成为共同体的长期动力
未来的仁义村,宜把当下的好势头,沉淀为“长期主义”的治理与运营。以三年为周期,稳稳地走完从根植到跃升再到生态成型的每一步:先让文化可信可亲,再让品牌可识可买,最终让生态可感可续。以十个抓手相互咬合,从空间微更新到课程与礼盒,从民宿与营地到志愿与影像,从数藏平台到年度报告,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从村庄内部生长、同时面向更大世界的循环系统。每一年,以一份“仁义福文化发展报告”向社会交付答卷,也向自己交付复盘。报告里的数字,是产业的刻度;报告里的故事,是文明的温度;报告里的影像,是时间的光泽。
乔领与宁雪君常说:“‘福’不仅是字,更是一种力量,一种希望,一种愿景,一种非遗的传承态度。”在仁义村,这句话已经落地成形。它是入口门楼下孩子的笑,是文化广场上长者的目光,是纸墨之间的静美,也是丰收礼盒里的暖意。它让来客在停留时愿意多走几步,也让村民在转身时更爱此地。它把乡村的文明,变成可以被触摸、被分享、被继承的日常经验。
当文化成为生产力,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底色。仁义村选择以“书法双福”为文化母体,本质上选择了一条价值驱动的发展之路:以审美凝聚共识,以礼仪涵养风尚,以品牌连接市场,以制度固化成果。等到某一天,我们再度走进这片熟悉的村落,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种安静而稳固的变化:时间在这里被善意包裹,生活在这里被美学点亮。那时,仁义村这三个字,将不仅是一处地名,更是一种方法;不仅是一段故事,更是一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