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拼多多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中1040亿元营收数字公布时,外界看似又见证了一次电商巨头的规模突破。但剥开这层千亿光环,增速腰斩、利润滑坡、国际业务失速与国内市场失守的多重困境,正将这家曾以“低价奇迹”搅动行业的企业拖入前所未有的战略迷局,其背后折射的,更是中国电商行业流量见顶后的集体焦虑。

增长神话褪色:从“狂飙”到“慢跑”的落差

若将时间拉回2024年四季度,拼多多1106亿元营收背后24%的同比增速,仍让市场惊叹其扩张能力;但仅仅两个季度后,2025年二季度7%的增速,已让这份“千亿成绩单”沦为“低速达标”的尴尬注脚。更刺眼的是利润表现——非GAAP净利润327亿元同比下滑5%,GAAP经营利润跌幅更是扩大至21%,这种“营收微增、利润大跌”的反差,彻底打破了外界对其“规模与盈利双升”的预期。

深入财务数据不难发现,这份盈利答卷的“水分”十足。327亿元净利润高于市场预期,并非源于业务竞争力提升,而是依赖极致的费用收缩:当季销售营销费用仅增长4.5%,较一季度43%的增速近乎“急刹车”;一般及行政费用更是同比削减17%,这种“节流”式盈利,更像是企业应对经营压力的被动选择,而非健康的增长逻辑。

营收结构的失衡则进一步暴露增长短板。作为核心收入来源的在线营销服务,557亿元营收虽贡献13%增速,却难掩另一支柱业务的“失速”——交易服务收入483亿元仅微增0.7%,较2024年四季度33%的增速堪称“断崖式下跌”。对比行业竞品,这种颓势更显突出:京东同期营收增长22.4%创三年新高,美团保持11.7%增速,即便承压的阿里巴巴也实现2%正增长,拼多多在行业增速梯队中已从“领跑者”沦为“后进生”。

现金流的恶化则为经营压力写下注脚。2025年二季度216.4亿元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较去年同期438亿元近乎腰斩,核心原因便是净利润下滑与营运资本波动。尽管3871亿元的现金储备看似充裕,但这笔资金多来自前期盈利积累,而非当期业务造血,长期来看,缺乏经营活动支撑的现金储备,更像是“坐吃山空”的隐患。

Temu遇挫:全球化战略的“滑铁卢”

曾凭借Temu实现“国内根基+海外增量”双轮驱动的拼多多,如今正为这份全球化野心付出代价。作为其海外扩张的核心抓手,Temu在2025年二季度遭遇的不仅是增速放缓,更是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冲击,成为拖累集团利润的“重灾区”。

美国市场政策变动成为压垮Temu的“第一根稻草”。2025年5月,美国取消中国低货值小包商品免税优惠,800美元以下商品需全额缴税,邮政渠道关税更是大幅上调。这一政策直接命中Temu“低价包邮”的核心壁垒——此前依靠免税政策维持微薄利润的低价商品,如今需额外承担10%-60%关税,清关延误与查验风险也显著增加。东莞跨境电商行业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部分依赖Temu的中小卖家利润率直接下滑15%-20%,被迫退出或缩减规模。

为应对危机,Temu加速推进从全托管到半托管的模式转型,但这一调整却引发连锁反应。模式切换后,物流责任转移至商家,平台收取的交易服务费比例大幅下降,直接拖累拼多多整体交易服务收入增速。开源证券分析指出,Temu转型带来的成本压力,是拼多多该季度毛利率同比下滑9.4个百分点的重要原因。

更值得警惕的是,Temu的困境并非个例,却在行业对比中更显被动。同期阿里巴巴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不仅实现19%的收入增长,更从上年同期亏损37.06亿元转为盈利0.59亿元,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而Temu虽未单独披露盈利数据,但其对集团利润的拖累已显而易见——在营收微增7%的情况下,净利润反而下滑5%,足以说明国际业务正从“增长引擎”沦为“成本黑洞”。

国内战场失守:补贴与竞争的双重绞杀

当国际业务陷入泥潭时,拼多多的国内基本盘也正被竞争对手蚕食。在即时零售与内容电商的双重夹击下,这家曾凭借下沉市场崛起的企业,正面临用户分流与市场份额萎缩的危机,而高额补贴的“续命”操作,更让利润空间进一步承压。

2025年二季度,国内电商行业的即时零售大战进入白热化。阿里巴巴单季投入100亿-200亿元加码“淘宝闪购”,销售费用同比激增62.8%;京东、美团也纷纷将资源向即时配送倾斜,用户对“小时达”“分钟达”的需求爆发,直接分流了拼多多核心的下沉市场用户。尽管拼多多未直接参与价格战,但用户注意力与消费预算的转移已不可逆转——财报中交易服务收入的低迷,某种程度上正是用户消费场景迁移的直接体现。

为守住市场份额,拼多多不得不启动“千亿扶持”计划,成本同比攀升36%,资金主要投向农产区补贴与“电商西进”战略。但这种“撒钱式”投入并未带来预期效果:一方面,偏远地区消费潜力激活缓慢,短期难见回报;另一方面,商家补贴加剧了成本压力,形成“投入越多、利润越薄”的恶性循环。拼多多董事长陈磊口中“外部环境迅速变化”的表述,更像是对当前困境的无奈承认——在竞争对手的强势进攻下,公司已陷入“保份额”与“保利润”的两难抉择。

盈利质量恶化

两次千亿营收的表面相似,难掩盈利质量的本质差异。2024年四季度,拼多多凭借Temu全托管模式下高毛利商品占比提升,实现净利润17%增长;而2025年二季度,相同营收规模下净利润却下滑5%,这种反差暴露出其盈利基础的脆弱性。

为挽救利润,拼多多被迫重构费用结构:营销费用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一般及行政费用大幅削减,但研发费用却不得不以23.5%的增速增长——在AI、大数据等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研发投入已成“不能省的成本”。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虽短期缓解利润压力,却削弱了市场推广与内部运营能力,长期来看不利于业务健康发展。

更值得关注的是GAAP经营利润21%的同比跌幅,显著大于净利润4%的降幅,这意味着公司核心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正加速恶化,净利润的相对稳定更多依赖非经营性因素调节,而非主营业务的支撑。这种财务信号,往往是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预警。

从行业视角来看,拼多多的困局并非偶然。当中国电商行业告别流量红利时代,全球贸易环境又充满不确定性,“规模扩张”的旧逻辑已难以为继,“高质量发展”成为所有平台型企业的必答题。拼多多的挣扎与试错,既是其自身战略选择的结果,也是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如何在成本与利润间找到平衡,在国内与国际市场间搭建稳固的双轮驱动,在技术创新与业务增长间形成正向循环,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拼多多,更考验着整个中国电商行业的未来。

千亿营收的光环终将褪去,留给拼多多的时间窗口已然收窄。若不能尽快破解当前的增长困局、重塑盈利逻辑,这家曾创造行业奇迹的企业,或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逐渐失去话语权,而其最终的结局,也将为中国电商行业的转型之路提供最真实的镜鉴。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