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行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盘龙药业近期披露的2024年半年报引发市场广泛讨论。这份看似营收增长26.06%的“亮眼”成绩单背后,净利润仅微增0.81%,毛利率同比下滑2.1个百分点至42.6%,暴露出公司发展的多重隐忧。从现金流承压、内控机制变动,到研发乏力与合规风险,这家依赖核心产品“一招鲜”的药企,正站在战略转型的十字路口,而前路布满荆棘。

营收虚胖

半年报数据显示,盘龙药业上半年营收规模突破5.74亿元,但盈利质量却持续走低。净利率同步下滑0.5个百分点至11.8%,这一变化与中药材价格波动及销售费用高企密切相关。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率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至28.7%,高额的销售投入虽在短期内拉动了营收增长,却未能有效转化为盈利提升,反而挤压了利润空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盈利与现金流呈现显著背离。上半年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32元,同比大幅下降23.8%,与净利润增长形成鲜明反差。深入分析不难发现,现金流恶化的背后,是应收账款的“野蛮生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达1.87亿元,较年初激增34.6%,增速远超营收26.06%的水平,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同比下降18.2%。这一现象表明,公司可能通过放宽信用政策刺激销售,短期内虽能维持营收增长的“假象”,但资金回笼效率的下降将加剧运营资金压力。在当前融资环境趋紧的背景下,现金流健康度的持续下滑,无疑为公司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监事会取消引发监督担忧

半年报中,盘龙药业一项治理结构变动引发市场质疑。公司审议通过《关于取消监事会并设立审计委员会的议案》,将原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整合至由3名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公司称此举旨在提升决策效率,但从监管要求与公司治理逻辑来看,这一调整可能削弱内部监督的独立性与制衡性。

根据《公司法》及上市公司监管规则,监事会作为法定监督机构,承担着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职等核心职责,其设立与运作是保障上市公司规范经营的重要防线。盘龙药业直接取消监事会,将监督职能交由审计委员会,虽试图通过独立董事强化监督,但独立董事的监督效果高度依赖信息获取的充分性与独立性。若审计委员会无法及时、全面掌握公司经营细节,或受限于身份独立性不足,监督效能恐难达预期。

市场更为关注的是,这一调整是否经过严格的治理程序,以及审计委员会后续的履职能力。从行业实践来看,独立董事往往同时任职多家公司,精力有限,难以深入参与企业日常监督。未来审计委员会的审议频次、监督深度及违规预警能力,将直接影响公司治理的合规性,这一变动也为盘龙药业的内部风险管控蒙上阴影。

信披模糊

在信息披露方面,盘龙药业半年报同样存在明显短板,核心业务信息披露的模糊性,与监管层“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的要求存在差距,可能误导投资者判断。

研发进展披露尤为简略。公司提及两款在研创新中药已进入临床二期,但未公布任何试验数据、预计完成时间及潜在市场规模。对于创新药研发而言,临床试验数据是评估项目价值的核心依据,潜在市场规模则关系到产品未来的盈利预期,这些关键信息的缺失,使得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研发管线的实际进展与商业潜力。

集采影响披露也显笼统。核心产品盘龙七片已纳入多省集采,中标价较此前平均下降42%,但公司仅披露集采对整体营收的影响,未说明该产品在报告期内的销量变化、价格调整细节,以及其他集采中标产品的具体经营数据。这种“避重就轻”的披露方式,无法让投资者充分了解集采政策对公司核心业务的实际冲击,也不利于市场对公司未来盈利趋势做出准确预判。

转型乏力

面对核心产品利润空间压缩、行业竞争加剧的现状,盘龙药业提出“聚焦中药创新与大健康产业延伸”的战略转型目标,但从半年报表现来看,公司转型动力明显不足,且面临多重合规风险。

研发投入力度远低于行业水平。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1585.01万元,同比增长11.18%,但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仅为2.76%,大幅低于中药行业8.3%的平均水平。研发强度的不足,直接导致公司研发管线单薄,目前仅有两款创新中药处于临床二期,难以支撑“中药创新”的战略转型需求。反观同行业企业,多数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多元化产品矩阵,而盘龙药业若不能及时提升研发能力,恐将在行业竞争中逐渐掉队。

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也愈发突出。核心产品盘龙七片贡献了公司近60%的营收,但其纳入多省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尽管公司试图通过扩大销售渠道对冲价格压力,但长期来看,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一招鲜”模式已难以为继。若不能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营收与盈利增长将面临更大压力。

合规管理漏洞同样不容忽视。上半年,公司因“药品标签标识不规范”收到2份行政处罚书,虽罚款金额较小,但暴露出基层运营合规管理的薄弱环节。随着中药行业监管新政的陆续落地,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的全链条合规要求不断收紧,若盘龙药业未能及时完善子公司合规体系,未来可能面临更多行政处罚,进而影响品牌形象与市场信任。此外,医保支付政策的调整也可能影响公司产品的报销比例,对依赖医保渠道的核心产品销售形成进一步压力。

从营收虚胖到内控争议,从信披模糊到转型乏力,盘龙药业半年报暴露的问题并非个例,而是部分依赖单一产品的中药企业在行业变革期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于盘龙药业而言,若想突破当前困局,不仅需要优化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更需完善内控机制与合规管理,以透明、规范的经营重塑市场信心。否则,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与严格的监管环境下,“一招鲜”的老路终将走到尽头,公司也可能错失转型发展的关键机遇。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