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四次冲击资本市场,从A股折戟到转投港股,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堪称“屡败屡战”。然而,这家以“高端好茶”自居的茶企,始终未能叩开资本大门。究其根本,贴牌代工的生产模式、加盟店的品控乱象、消费降级下的定位尴尬,以及对年轻市场的漠视,早已将其“高端”人设层层瓦解。

在生产端,八马茶业的“高端”标签早已名不副实。招股书显示,其超五成产品依赖第三方OEM代工,自主生产仅局限于铁观音和部分岩茶,普洱茶、绿茶等品类及茶具、茶食品等衍生品均需依赖外部供应商。这种“贴牌为主、自主为辅”的模式,与同行中国茶叶、澜沧古茶以自主生产为核心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更值得警惕的是,八马在研发上的投入堪称“吝啬”——2019至2022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占比始终徘徊在0.26%至0.56%之间,最高不足1%,甚至不及销售费用的零头。反观其销售投入,同期占比均超32%,大量资金用于品牌营销,却在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上严重缺位。

研发薄弱与贴牌依赖直接导致品控失控。据公开信息,2018至2021年八马茶业涉及113起投诉举报,其中质量问题占比超两成;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其产品含杂物、以次充好的投诉达52条,远超同行澜沧古茶的7条。更讽刺的是,其明星产品“赛珍珠”铁观音、武夷岩茶大红袍曾被曝出过期销售,加盟商因囤货压力低价甩卖、跨区串货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当“高端”茶品与“过期”“杂质”等问题挂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早已荡然无存。

加盟店曾是八马茶业扩张的“主力军”,如今却成了业绩增长的“拖油瓶”。截至2025年6月,八马3585家线下门店中,加盟店占比高达93%,2022至2024年前三季度,加盟店贡献营收超四成。但这种“重扩张、轻管理”的模式已显露疲态:2023年加盟店净增475家,2024年前三季度仅增170家;同期加盟店销售额同比微增0.12%,几乎陷入停滞。更严峻的是,加盟模式的“高门槛”与“高风险”正在倒逼加盟商“自救”——北京地区加盟店需150平米以上店面、每月固定成本超8.5万元,还需遵守“年度最低采购50万元”的“买断制”规则。茶叶保质期短,囤货压力下,加盟商只能折价抛售,进一步冲击品牌价格体系与口碑。

消费降级浪潮下,八马茶业的“高端”定位更显尴尬。其核心产品线定价集中在800-2500元/斤,明星礼盒“传家龙井”折算斤价超8000元,远超行业300-500元/斤的常规茶礼均价。这一定位原本瞄准中产阶层,但经济环境变化导致企业采购与高端礼品需求锐减,中产消费意愿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八马线下直营店会员年均消费额从2860.4元降至2469.6元,购买力明显下滑。在北京蓝色港湾、国贸等核心商圈,八马门店门可罗雀,而隔壁霸王茶姬等新式茶饮店却客流不断,消费者用脚投票,戳破了其“高端”泡沫。

对年轻市场的漠视,更让八马茶业失去了未来增长的可能性。Z世代追求高效、透明与社交属性,新式茶饮的“3分钟现萃”“风味量化测评”精准契合需求,而八马打造的“城市会客厅”,却因红木家具、传统茶艺表演与高昂消费门槛,成为中小企业主的商务接待场所,与年轻人之间筑起“茶席之墙”。董事长王文礼“在下一个路口等年轻人”的言论,暴露了企业的被动心态——不愿主动适配年轻消费习惯,反而期待消费者妥协,这种保守战略使其在新式茶饮的冲击下节节败退,甚至连早年专为年轻人设计的产品也已“查无此人”。

从“认准这匹马,好茶喝八马”的口号,到如今贴牌、品控、定位、年轻化四大困局缠身,八马茶业的12年IPO之路,早已不是资本冷淡的问题,而是自身“高端”人设与经营模式脱节的必然结果。若不能打破贴牌依赖、严控加盟品控、贴合消费趋势、拥抱年轻市场,即便再换赛道,其上市梦恐怕依旧遥遥无期。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