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浪潮中,曾凭借信息垄断和渠道优势筑起行业壁垒的贝壳,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披露的业绩数据,不仅撕开了其“行业巨头”的光鲜外衣,更暴露出企业在业务布局、成本控制和公司治理层面的多重沉疴。当垄断优势难抵市场寒冬,当高管薪酬与基层生存形成刺眼反差,这家“后左晖时代”的企业,正站在信任崩塌的悬崖边缘。
核心业务失速:高利润神话破灭
作为贝壳营收支柱的存量房与新房业务,在本季度集体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曾经稳固的利润防线全面失守。过去凭借垄断地位将利润率维持在47.2%的存量房业务,如今成了业绩下滑的“重灾区”。数据显示,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8.4%至67亿元,利润率更是骤降7.5个百分点,跌至39.9%。对于业绩滑坡,贝壳将原因归咎于经纪人团队扩张带来的薪酬成本上升,但这一解释难以掩盖其业务模式的低效——在市场交易活跃度下降的背景下,盲目增加人力投入,却未能实现收入与利润的同步增长,反而陷入“人越多、成本越高、利润越薄”的恶性循环。
新房业务看似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增长答卷,GTV和收入同比均增长8.5%,跑赢市场大盘,但背后却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赔本赚吆喝”。受开发商回款压力传导影响,贝壳为抢占市场份额,被迫提高渠道分佣比例,导致新房业务利润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至24.4%。这种“以利换量”的策略,不仅让新房业务沦为“利润洼地”,更折射出贝壳在传统业务领域的战略迷茫:高利润业务增长乏力,低利润业务难扛大旗,双重打击下,企业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净利润锐减31.2%,曾经的“现金牛”业务,如今成了拖垮业绩的“包袱”。
新业务虚火:“第二曲线”难承重托
面对传统业务的增长瓶颈,贝壳将希望寄托于家装和租赁两大新业务,试图打造“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从表面数据看,二季度这两项业务合计贡献103亿元收入,占总营收比重达40%,似乎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但剥开数据的表象,新业务的“虚火”却一目了然。
家装业务曾被寄予厚望,凭借32.1%的利润率成为新业务中的“利润担当”,但如今增速已从去年的三位数断崖式放缓至13%。家装行业低频、非标、市场分散的特性,决定了贝壳难以复制其在房产交易领域的垄断优势。目前贝壳在家装市场的份额不足0.4%,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加之行业竞争激烈、用户需求个性化程度高,未来增长空间和盈利能力充满不确定性。曾经被视为“突破口”的家装业务,如今已显露出增长乏力的疲态。
租赁业务则呈现出“高增长、低盈利”的畸形发展态势。本季度租赁业务收入同比激增78%至57亿元,看似势头迅猛,但这一增长主要依赖“省心租”模式的野蛮扩张——管理租赁单元数量从去年同期的31万套激增至59万套。作为“二房东”,贝壳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需承担房源获取、装修、维护、空置等多重成本,导致运营成本高企,规模不经济问题突出。8.4%的利润率,不仅远低于存量房和家装业务,更暴露了租赁业务“增收难增利”的本质。这种依赖规模扩张拉动收入的模式,不仅难以持续,还可能因市场波动引发更大的经营风险。
治理失序:天价薪酬撕裂信任纽带
比业绩下滑更令市场震惊的,是贝壳管理层与基层员工、股东之间严重失衡的利益分配机制。2024年年报显示,董事长彭永东与联合创始人单一刚的薪酬总额分别达4亿元和2.99亿元,合计约7亿元。而在2021年,两人的年薪仅为847万元和685万元,短短三年薪酬暴涨超70倍。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份天价薪酬背后,并未设置任何与公司业绩、股价表现挂钩的考核条件,无论企业盈利与否,高管都能“旱涝保收”。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十万基层经纪人的生存困境。平台上大量经纪人实行“无底薪+借薪制”,一旦无法开单,不仅没有收入,还需偿还公司预支的“借薪”,陷入“上班即负债”的窘境。左晖时代创立的ACN经纪人合作网络,初衷是通过资源共享提升经纪人效率与尊严,但如今,平台创造的价值并未流向这个支撑企业运转的庞大群体,反而被顶层管理层以近乎掠夺的方式攫取。这种“高管吃肉、员工喝汤”的分配格局,不仅背离了企业最初的价值观,更彻底撕裂了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的信任纽带。
面对外界质疑,贝壳试图以“满足港交所同股不同权架构要求”为由辩解,却无法掩盖薪酬机制缺乏合理性的事实。随后推出的高管股票捐赠、扩大回购计划等举措,虽能短期提振股价,却未能触及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在“后左晖时代”,贝壳失去了平衡各方利益的“压舱石”,管理层手握近50%的投票权,董事会缺乏有效制衡,导致企业决策逐渐偏离股东和员工利益。当“做难而正确的事”的初心被天价薪酬吞噬,当垄断优势在市场寒冬中逐渐瓦解,贝壳若不能及时重构业务模式、修复治理漏洞,终将在行业调整的浪潮中失去立足之地。
从行业巨头到深陷困局,贝壳的坠落并非偶然。它既是房地产市场下行的缩影,更是企业忽视业务健康度、漠视利益分配公平性的必然结果。未来,若贝壳仍不能正视自身问题,即便房地产市场回暖,也难以挽回流失的信任与竞争力。这家曾改写行业规则的企业,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而能否回归商业本质、重塑企业价值,将决定其能否在寒冬中活下去。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