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满帮集团发布的二季度财报,犹如一颗投入资本市场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表面上,营收32.39亿元创新高,净利润同比大增50.5%至12.65亿元的数据十分亮眼,仿佛是货运数字化成功的典范。然而,深入财报细节,却能发现满帮集团正面临着诸多严峻问题,其看似辉煌的业绩背后,隐藏着商业模式的深刻危机。

退税退坡,盈利根基动摇

满帮集团的货运经纪服务,一直是其营收的重要支柱。2025年Q2,该项业务虽仅微增1.1%,但仍贡献了整体营收的36.3%。然而,这一核心业务的盈利,却高度依赖于地方政府的退税政策。

作为无车承运人,满帮需按9%的税率缴纳增值税,而个体司机只能提供3%的进项发票,巨大的税差长期依靠地方退税来弥补。曾几何时,退税如同一剂强力“兴奋剂”,支撑着货运经纪业务的发展。2023年Q1,退税竟占该业务收入的66.92%,几乎撑起了营收的“半壁江山”。

但好景不长,随着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退税增速逐渐放缓。满帮不得不将成本转嫁到货主身上,长三角地区300公里订单的服务费率因此从6%飙升至11%。这一举措,看似是商业决策,实则是其盈利模式脆弱性的暴露。若没有退税支持,货运经纪业务的毛利率很可能为负,所谓的盈利不过是建立在政策红利上的“空中楼阁”。提价更可能引发“价增量减”的恶性循环,导致货主流失,进一步冲击业务根基。

金融业务乱象,引发信任危机

如果说退税问题是摆在明处的隐患,那么满帮的金融业务,则如暗流般侵蚀着其发展根基。满帮以“司机贷”“满运贷”等产品,将货车司机的资金困境视为商机,却在实际操作中走向了歧途。

裁判文书网显示,2023 - 2024年,涉及满帮小贷的借贷纠纷中,62%的实际年利率超过36%。一名河南司机借款8000元,分12期偿还,表面年化利率30.5%,加上“服务费”后,综合成本竟突破36%。这种高利率贷款,让众多司机陷入了债务深渊。

更恶劣的是,满帮还采用了高压催收手段。逾期后“搜货功能”会被冻结,司机无法接单,收入来源被切断,只能被迫借更高利贷还债,形成恶性循环。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满帮“高利贷”“封号”的投诉量同比激增180%,福建、四川等地甚至出现了司机集体维权事件。

满帮的金融业务,本应是为司机提供便利,却变成了“剥削”工具。平台一边从货运订单中抽取高额佣金,一边通过高息贷赚取利差,司机辛苦赚来的钱,大量流入平台口袋,这严重损害了司机群体的利益,也让满帮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失去了司机的信任。

竞争加剧,市场份额受冲击

满帮集团曾凭借补贴策略,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成为货运行业的龙头企业。然而,如今这套策略却难以持续。

为弥补货主流失,满帮在2025年Q2投入1.2亿元营销费用,但新用户增速却从35%跌至12%。司机端同样不容乐观,尽管财报显示司机数近100万,但实际接单率从68%降至52%,大量司机转而投向区域化小平台。满帮陷入了“双端挤压”的困境,其“货运版淘宝”的故事越来越难讲下去。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也在不断发力。货拉拉凭借“同城货运 + 新能源车”的组合,在城配市场抢占份额;滴滴货运以“一口价”模式冲击长途干线市场。满帮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被蚕食,其引以为傲的“生态壁垒”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转型之路艰难

面对诸多危机,满帮也在尝试转型。2025年Q2,公司减少了研发投入,却向自动驾驶领域投入1.25亿美元,试图通过技术降本重构成本结构。在金融业务端,也做出了一些调整,如取消“封号催收”,上线“分期还款”,降低年化利率等。

但这些举措能否奏效,仍有待观察。2025年Q2,满帮的“非补贴毛利率”仅为15.2%,远低于行业预期的25%。如何在不依赖退税和金融杠杆的情况下,重建盈利模型,是满帮面临的最大挑战。

资本市场对满帮的态度也存在分歧,财报发布当日股价虽有上涨,但机构评级却出现分化。摩根士丹利认为“线上化红利尚未见顶”,而高盛则担忧“政策风险与用户流失”。这反映出市场对满帮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充满了担忧与疑虑。

满帮集团在营收创新高的背后,实则危机四伏。退税退坡、金融业务乱象、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满帮很难再维持表面的繁荣,其曾经辉煌的“货运帝国”,或许将在重重危机中逐渐走向衰落。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