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晚间,白云山(600332.SH;00874.HK)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在医药行业整体承压的大环境下,其营收虽有增长,利润却出现下滑,研发费用大幅缩减,旗下板块业绩分化明显,一系列问题凸显,未来发展之路充满挑战。
增收不增利,利润下滑隐忧浮现
数据显示,白云山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8.35亿元,同比增长1.93%,看似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然而,归母净利润为25.16亿元,同比下降1.31%;扣非净利润为22.06亿元,同比下降5.78% 。利润的下滑与营收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让投资者对其盈利能力产生担忧。
白云山将利润下降归因于需求不足、行业竞争加剧及行业政策等因素。但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其在应对市场变化时的乏力。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其他药企积极调整战略,开拓新市场、研发新产品,而白云山却未能有效抵御市场冲击,经营业绩受到影响。
板块业绩分化,核心业务受挫
旗下各板块业绩分化严重。以王老吉凉茶为核心的大健康业务收入达70.23亿元,同比增长7.42%,成为财报中的亮点。大商业板块保持平稳,上半年收入增长4.25%至290亿元。然而,白云山的传统核心业务板块——大南药却遭遇滑铁卢。中成药收入为32.4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0.12%;化学药收入为19.94亿元,同比下降5.85%;大南药板块整体收入同比下降15.23%至52.41亿元 。
大南药板块作为白云山的根基,其业绩的大幅下滑对公司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在医药创新的时代,中成药和化学药板块未能跟上市场节奏,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例如在中成药领域,未能及时针对消费者对高品质、创新型中成药的需求进行产品升级和研发,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
研发投入“节流”,创新能力遭质疑
白云山上半年研发费用缩减近三成,这一数据令人咋舌。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大幅缩减至2.85亿元,同比减少27.06%,而销售费用为30.28亿元,是研发费用的10倍有余。长期来看,研发投入的持续减少,会使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缺乏创新的产品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当其他药企纷纷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创新药研发和产品升级时,白云山却反其道而行之。研发费用的减少,可能导致在研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停滞,错过市场机遇。例如在创新药研发的赛道上,白云山可能因为研发投入不足,无法与国际药企和国内创新型药企竞争,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现金流压力大,财务风险上升
白云山的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值,由去年同期的-20.37亿元进一步减少至-33.97亿元,同比减少66.79%。这表明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现金回笼困难,资金周转面临压力。为缓解现金流压力,白云山加大了筹资力度,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达19.18亿元,主要是银行借款增加。然而,这也意味着公司的负债增加,财务风险上升。
若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恶化,公司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银行借款的增加会导致利息支出增加,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尽管白云山在二季度实现了逆势增长,单季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有所上升,还完成对采善堂收购,旗下老字号品牌增至13个,子公司广州医药在新三板挂牌等资本运作,但这些成绩难以掩盖公司在经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发投入不足、核心业务下滑、现金流压力等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对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投资者在关注其短期业绩的同时,更应关注这些长期隐患。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