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丝绸之路——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云南)座谈会在云南美术馆举行。展览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云南画院主办,云南美术馆承办,自8月20日展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此次座谈会汇聚了云南省文联、美协、书协、美术馆等多位领导及艺术界代表,共同探讨杨晓阳院长四十年来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艺术实践与学术贡献。

展览:四十年丝路深耕,绘就从写实到写意的艺术长卷

本次展览收录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近500件精品力作,按“生活写生、丹青意蕴、水墨精神”三大板块呈现,完整梳理其四十年艺术探索轨迹。

展厅现场

座谈会上,杨晓阳分享了创作心路:1985年,尚在读研究生的他从西安出发,计划10天骑行至新疆,最终却历时4个月独自完成旅程,沿途的西北风光、丝路风情带来强烈身心震撼,自此与“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四十年间,他以多种交通方式走访境内外多数丝路沿线国家,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到中西艺术手法的融合,最终实现从写实到写意的艺术升华。“该主题不是刻意坚持四十年,而是每年都想探索丝路未及之处,慢慢就形成了这条‘艺术线’。”杨晓阳提到,云南展因展厅属珍贵文物建筑无法悬挂大画,较上海展(600余幅作品)少三分之一,但小画中仍能清晰看到他在水墨新材料、新观念上的探索痕迹。

座谈会:畅聊艺术感悟,共筑交流桥梁

杨晓阳强调,美术是社会现象,需全社会参与,“画家不能闭门创作,作品要引发观众思考、丰富共同话题”。他希望本次展览能引发各界对丝路文化及美术创作的广泛思考。

展览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由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云南画院原院长、云南美术馆原馆长罗江先生主持。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本次展览组织过程,他表示,杨晓阳院长是中国美术界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心系地方美术发展,此次将重要展览带入云南,是为了给云南的美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云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缪开和向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致以诚挚祝贺,并向杨晓阳致以敬意。他认为,杨晓阳的创作,从题材的广度到精神的深度,都为云南文艺工作者树立了学术标杆,也激励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传统、勇于创新。他希望,云南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此为契机,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用更多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

座谈会现场交流热烈,与会者一致认为,杨晓阳的艺术实践深化了对丝路美学的理解,为云南乃至全国美术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杨晓阳精心挑选了作品《母子情深》捐赠给云南美术馆。这不仅是一份代表友谊长存的珍贵礼物,也对云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7日。

附座谈会嘉宾名单

杨晓阳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展览作者

罗 江 云南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

朱 平 云南美术馆(云南画院)主持工作副馆长、

省美协美术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

王 新 云南省美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

云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唐 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展览演出中心主任

李春华 云南省美协驻会副主席

汤海涛 云南省美协副主席

赵 芳 云南省美协中国画委员会执行主任、

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戴 杰 云南省美协副主席

陇艺梅 云南省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

李永刚 曲靖市美术馆支部书记

满江红 云南省美协中国画委员会执行主任、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书法系主任

董雪莹 云南省美协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刘心亮 《中国艺术市场》主编

郭 巍 云南省美协副主席

杜建民 云南省书协主席

张雨松 云南美术馆(云南画院)收藏部主任

赵月秋 云南省书协副秘书长

陈 凯 曲靖市美术馆支部副书记

高 波 云南省美协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

王 航 云南美术馆(云南画院)公共教育部主任、

省美协教育委员会委员

杨恩泉 云南文学艺术馆副馆长、省美协副秘书长

沈 健 云南省文史研究院原院长

作品欣赏

生活写生

写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艺术家面对现实和把握现实的能力,因而成为检验和锻炼艺术家造型能力与现实敏感性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写生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艺术家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而且也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速写式写生成为检验一个艺术家造型能力和对生活的敏感性的试金石,在迅疾而简练的线条中展现出艺术家对解剖、透视、构图、章法的理解和把握。

但是写生本身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艺术家的思考和个性。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写生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但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已经融汇了中西两种写生的概念与方法,特别是在中国画的写生中,这种融汇显得更为突出。由此观察,杨晓阳的写生就是这种融汇的结果。杨晓阳继承了其老师刘文西坚实的造型和把握大场面的能力,非常重视到生活中去获取创作的灵感。他在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写生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练就了坚实的基本功,这也使他获得了快速把握多人物、多场景的复杂画面的手段。他的速写写生注重对对象的整体感受的表达,但同时又注意细节的丰富性。特别是他不仅形成善于构建画面的完整感和作品感的特征,而且也逐步形成了其朴实、生动、完整的速写风格。这为其水墨写意画奠定了基础,且已形成独立的艺术作品。

写生头像系列 26cm×32cm 1990年

写生头像系列 26cm×32cm 1990年

写生头像系列

写生头像系列

写生头像系列

写生头像系列

写生头像系列

写生头像系列

写生人物1

22cm×30cm 1990年

写生人物8

22cm×30cm 1996年

写生人物生活场景系列

写生人物生活场景系列

写生人物生活场景系列

写生人物生活场景系列

写生人物生活场景系列

写生人物生活场景系列

写生人物生活场景系列

写生人物生活场景系列

写生人物生活场景系列

写生风景系列 22cm×30cm 2012年

写生风景系列 22cm×30cm 2012年

写生风景系列 22cm×30cm 2012年

写生风景系列 22cm×30cm 2012年

写生风景系列 22cm×30cm 2012年

写生风景系列 22cm×30cm 2012年

写生风景系列 22cm×30cm 2012年

写生风景系列 22cm×30cm 2012年

写生风景系列 22cm×30cm 2012年

写生风景系列 22cm×30cm 2012年

创作手稿系列

创作手稿系列

创作手稿系列

创作手稿系列

创作手稿系列

创作手稿系列

创作手稿系列

创作手稿系列

创作手稿系列

宁夏人物写生系列

宁夏人物写生系列

宁夏人物写生系列

宁夏人物写生系列

宁夏人物写生系列

宁夏人物写生系列

宁夏人物写生系列

乌兹别克写生系列 30cm×30cm 2015年

乌兹别克写生系列 30cm×30cm 2015年

希腊南非写生系列 27cm×30cm 2015年

希腊南非写生系列 27cm×30cm 2015年

印度写生系列 24cm×30cm 2016年

印度写生系列 24cm×30cm 2016年

印度写生系列 24cm×30cm 2016年

印度写生系列 24cm×30cm 2016年

印度写生系列 24cm×30cm 2016年

俄罗斯写生系列

俄罗斯写生系列

俄罗斯写生系列

俄罗斯写生系列

俄罗斯写生系列

俄罗斯写生系列

俄罗斯写生系列

俄罗斯写生系列

俄罗斯写生系列

俄罗斯写生系列

俄罗斯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丝路生活写生系列

丹青意蕴

与黑白的水墨相比,色彩往往展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浪漫情怀,而且色彩语言本身不仅是艺术家进行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其中也蕴含了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

纵观杨晓阳的重彩作品,大致有三种类型:学习传统的青绿重彩、融汇中西的现代重彩和借鉴壁画因素的写意型重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杨晓阳就开始关注色彩语言及其表现力问题,并在一系列大型作品中进行了探索。这些以中国传统青绿为主的早期作品在色彩上突出了其清雅、高古的格调,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却又几乎同时开拓出中西融合型和重彩写意型两个方向。其中西融合型作品在中国传统色彩用法基础上融入了西画的色彩原理,通过借鉴西画色彩的科学性与光感而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与视觉表现,并在中西艺术的交融、转换、对比之间,和不同时空的交错之中,构建起一种场面宏大、色彩瑰丽的艺术空间。而其写意型作品则把色彩作为一种意境的烘托,并把线描的塑造作用亦融入这种意境之中,从而使人形成苍莽、遥远的历史想象。实际上,这三个方面在时间上并无截然的分割,而是相互交错。这不仅表现出其在中国画色彩方面的广泛研究兴趣,而且也表明了其综合的修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历史意识和多种材料手段的自由运用。

《黄河艄公》纸本水墨

135cm×200cm 1983年

《黄河的歌》 纸本水墨

270cm×200cm 1983年

《太宗纳谏》 纸本水墨

200cm×275cm 2016年

《黄巢进长安》250cm×110cm 1987年

《愚公家族》185cm×170cm 1999年

《丝路长安》600cm×238cm 2004年

《丝路风情》480cm×159cm 2012年

《塔里木风情》540cm×225cm 2011年

《波斯迎亲》185×160cm 1994年

《敦煌乐舞》 96cmx198cm 1994年

《梵音》 98×94cm 综合材料 1994年

《波斯杂技》 70cmx67cm 1994年

《沙漠夜宿》 70cmx100cm 1994年

《那达慕》72cmx100cm 1994年

《草原之夜》 84cmx198cm 1994年

《草原之夜》98cmx190cm 1994年

《圣母之爱》70cmx4cm 1994年

《亚当夏娃》70cmx64cm 1994年

《天堂》98cmx95cm 1994年

《天主之光》70cmx67cm 1994年

《耶稣受难》95cmx98cm 1994年

《丝路之约》70cmx67cm 1994年

水墨精神

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即他对世界和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其表达必然是一致的。我们在近年杨晓阳的速写中已经看出了他的个人风格的取向,而这种风格直接反映到了他的水墨画作品之中。

大约从2000年开始,杨晓阳开始着重致力于写意水墨画的探索和研究。他的大量速写为其水墨画实践奠定了风格上的基础。尤其是他近些年在造型上日趋简洁、概括,甚至呈现出几何化、程式化趋向,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从复杂、绚烂走向简括、平淡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也正因此,他的水墨画不仅在造型上进行了大跨度的变形,而且在构图上具有了平面构成的意味。这种表达方式看似吸收了现代艺术的因素,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造型方式的现代演化,其中包含了青铜器、汉画像石和诸如西北栓马桩这样的民间艺术等方面。更让我们注意的是,在依照中国传统造型法则吸收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同时,他的水墨画仍然遵循了传统中国画以书入画的原则,将书法用笔揉入线条之中,使之画面更具变化和韵味。特别是他的石鼓和魏碑笔法不仅增加了线条的厚重和力度,也与他的古拙的造型相吻合。这些都体现了他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造型意象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法化的艺术追求。杨晓阳也因此而在当代水墨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他清晰的四个段落表现出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艺术家的轨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丝绸之路·人来人往》

200cm×240cm×12 2025年

《丝路生活之一 1》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 2》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 3》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 4》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 5》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 6》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 7》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 8》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 9》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一 10》68cm×68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二 1》68cm×136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二 2》68cm×136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二 3》68cm×136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二 4》68cm×136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二 5》68cm×136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二 6》68cm×136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二 7》68cm×136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二 8》68cm×136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二 9》68cm×136cm 2022年

《丝路生活之二 10》68cm×136cm 2022年

《雪域》 200cm×190cm 2004年

《关中正午》200cm×190cm 2003年

《农民工》190×190cm 2004年

《丝绸之路·陕北纪行》1000cm×208cm 2014年

《丝绸之路》200cm×1000cm 2013年

《生生不息之三》600cm×198cm 2012年

宁夏人物写生系列

甘南水墨人物写生系列

《走进扎尕那》系列 85cm×100cm 2017年

《走进扎尕那》系列 85cm×100cm 2017年

《走进扎尕那》系列 85cm×100cm 2017年

《走进扎尕那》系列 85cm×100cm 2017年

《鹰笛》190x146cm 2014年

《吴哥 寻梦》68cm×68cm 2020年

《吴哥 写意》68cm×68cm 2020年

《吴哥 风情》68cm×68cm 2020年

《吴哥 写意》 68cm×68cm 2020年

《塞上三日》纸本水墨42cm×63cm 2020年

《塞上三日》纸本水墨42cm×63cm 2020年

《塞上三日》纸本水墨42cm×63cm 2020年

《塞上三日》纸本水墨42cm×63cm 2020年

《东欧水墨》纸本水墨65cm×54cm

2019年

《东欧水墨》纸本水墨65cm×54cm

2019年

《东欧水墨》纸本水墨65cm×54cm

2019年

《东欧水墨》纸本水墨65cm×54cm

2019年

水墨人物系列之一 2015年

水墨人物系列之三 2015年

水墨人物系列之四 2015年

水墨人物系列之五 2015年

水墨人物系列之六 2015年

水墨人物系列之七 2015年

水墨人物系列之八 2015年

水墨人物系列之九 2015年

水墨人物系列之十 2015年

河西风情系列之一 68cm×68cm 2015年

河西风情系列之二 68cm×68cm 2015年

河西风情系列之三 68cm×68cm 2015年

河西风情系列之四 68cm×68cm 2015年

河西风情系列之五 68cm×68cm 2015年

河西风情系列之六 68cm×68cm 2015年

河西风情系列之七 68cm×68cm 2015年

河西风情系列之八 68cm×68cm 2015年

河西风情系列之九 68cm×68cm 2015年

河西风情系列之十 68cm×68cm 2015年

河西风情系列之十一 68cm×68cm 2015年

河西风情系列之十二 68cm×68cm 2015年

陇南旧忆 65cm×68cm 2019年

陇南旧忆 65cm×68cm 2019年

陇南旧忆 65cm×68cm 2019年

陇南旧忆 65cm×68cm 2019年

《 课徒稿之具象1 》 42cm×42cm 2017年

《 课徒稿之具象3 》 42cm×42cm 2017年

《 课徒稿之具象9 》 42cm×42cm 2017年

《 课徒稿之具象10 》 42cm×42cm 2017年

《 课徒稿之具象11 》 42cm×42cm 2017年

《 课徒稿之具象12 》 42cm×42cm 2017年

《 课徒稿之具象13 》 42cm×42cm 2017年

《 课徒稿之抽象3 》 42cm×42cm 2017年

《 课徒稿之抽象5 》 42cm×42cm 2017年

《 课徒稿之抽象6 》 42cm×42cm 2017年

《 课徒稿之抽象7 》 42cm×42cm 2017年

《 课徒稿之抽象8 》 42cm×42cm 2017年

《 课徒稿之抽象9 》 42cm×42cm 2017年

水墨太极 68cm×68cm 2021年

水墨太极 68cm×68cm 2021年

水墨太极 68cm×68cm 2021年

水墨太极 68cm×68cm 2021年

水墨太极 68cm×68cm 2021年

▼《社火》 140cm×1380cm 2016年

- 请横屏欣赏 -

艺术家简介

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至2018年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六、七、八、九届副主席。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后导师,教育部高教名师,全国美展总评委。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杨晓阳在美术创作、理论研究、美术教育、美术学院和画院建设以及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和多项重大活动的策划组织,为中国美术走向世界,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美术界重要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