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财经
在新老掌门人交接后的一个多月,最近,洋河股份交出了一份近十年来的“最差中报”。
天眼查APP显示:今年上半年,洋河实现营业收入147.96亿元,同比下滑35.32%;归属净利润43.44亿元,同比下滑45.34%。
对应的毛利率、净利率为75.02%和29.3%,较去年同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此外还有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从今年一季度的25.36亿元骤降至了现在的6.16亿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0.43亿元……
显然,“前任”张联东给现任顾宇的局面并不乐观。
这也让不少投资者,面对洋河的新接班董事长,心情非常复杂。
既抱着几分期待,希望顾宇的上台能够给洋河带来些许不一样的变化,但又怀疑其操盘白酒的能力,何时能够带领洋河迎来触底反弹?
洋河和顾宇,需要“摸”着张联东过河?
其实在拆解完半年报后,不少人都能发现,此次洋河的“拉胯”,更像是主动牺牲短期业绩表现,以换取长期增长恢复的结果。
最直接的依据,今年上半年,洋河先是对旗下的80亿单品M6+进行了控量,严格实施配额管控政策,对于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市场直接暂停接收销售订单。
然后又对百亿单品“海之蓝”进行了大调整,在江苏省内暂停接收第六代海之蓝销售订单,转为推动第七代海之蓝上市。
这无疑是个好事,但就是消费市场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反应,所以在短期内,可能依然会对洋河的业绩表现形成压制影响。
此外从产销存量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洋河生产量仅为4.89万吨,同比减少51.63%;销售量7.82万吨,同比减少32.35%;库存量1.63万吨,同比减少33.96%。
这更进一步说明,现在洋河对短期业绩的好坏可能已经没那么看重了,转而开始有意控制并降低生产,通过加大销售以实现库存,为品牌渠道减负,为更长远的品牌良性增长做打算。
事实也确实如此,据华创证券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洋河股份持续开展渠道助销动作,上半年整体库存下滑10%,其中江苏省内下滑超10%,部分区域最高下滑超30%;开箱数据同比增长4%,开瓶量同比增长9%……
反应到洋河财报方面,就表现为合同负债的同比猛增,从去年同期的39.38亿元,一路飙升至现在的58.78亿元,同比增长49.27%。
对应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也从去年上半年的7.283亿,下滑至了现在的5.508亿元。
这就说明现在洋河的品牌影响力和经销商们的积极性,已经有了被重新调动起来的迹象。
如此来看,张联东在为洋河交出了一份触底的业绩表现的同时,也为后来的接任者们留下了一份增长的希望。
那么既然如此,如果现在“新帅”顾宇找不到破局的方向,是不是就可以“摸”着前辈张联东走过的路继续前进呢?
比如在此前的洋河股东大会上,张联东就曾坦言,洋河股份存在经销商体系小而多、老而弱的问题,不调整是不行的。公司对渠道深耕也不够,要重塑渠道,对终端店的分类、分级管理严重不到位等等。
这实际上是现在洋河“掉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未来顾宇必然要面对的一道难关。
截至2024年末,洋河股份经销商数量为8866家,对应的批发经销收入为278.54亿元,平均每家经销商贡献收入约314.17万元。
同期,五粮液、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的经销商为3711家、4553家、1786家,对应的经销模式(批发代理)营收487.38亿元、335.36亿元和295.73亿元,平均每家经销商贡献收入显而易见地要远超洋河。
至于同处江苏省内的今世缘,去年经销商数量也到达了1228家,对应的批发代理收入为112.05亿元,平均每家经销商贡献收入912.46万元,同样远超洋河。
可见,现在洋河的经销商单位体量偏小。
相对应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差,能带给洋河品牌业绩的“蓄水”缓冲能力也就越弱。
这其实不难理解。在当前白酒库存堰塞湖、消费不振的宏观背景下,凭什么很多品牌名酒还能增长不停?拼的恐怕还是经销商的消化能力。
作为连通酒厂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品牌经销商如果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人脉资源,那么在触达高阶的消费者层面,谁的人脉更广、实力更强,谁家的品牌就更有优势,也就能卖出更多的酒,赚更多的钱。
但是对小经销商体系来说,一是由于自身实力有限,也就没有办法承担更多的销售任务。毕竟需要真金白银的进货,销货也是要周期的,弄不好资金断裂身家性命都要赔到里面;
二是消费者触达层面,小经销商没有那么多资源来推动品牌建设,也就很难加速推动洋河品牌在高端受众群体中的地位上行。
而且,过去洋河一直采用的还是深度分销模式,对终端渠道的利润刺激较为有限。
这也就容易导致,在消费者认知和品牌力差异不大的市场地区,各家经销商们的推荐偏好将能直接影响当地销售情况的背景下,洋河的品牌销售动力可能会比今世缘们弱上不少。
毕竟,如果你卖一瓶洋河赚10元,卖一瓶今世缘赚50元,那么你作为经销商会推荐谁?
或许正因如此,去年,以江苏省内市场为主的今世缘,总营收同比增长了14.31%,但是洋河却在大本营出现了11.43%的营收下滑……
对于这些问题,过去,张联东也推出了不少渠道改革和扶持政策,但可惜,由于未能触及最根本的经销商利润分配机制,所以结果始终不尽人意。
那么回到现在,面对深度分销模式跟不上时代节奏的老问题,作为“新帅”的顾宇又会给洋河开出什么样的药方?
是像前任一样继续缝缝补补,改善渠道关系;还是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直接重塑品牌销售模式?这无疑将成为未来资本市场,判断洋河价值想象力的一个重要依据……
洋河的“破局”接力,顾宇能回答好吗?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洋河的渠道问题虽然关键,但并不紧急,甚至说就算想要“动刀”改革,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所以现在,真正需要顾宇第一个面对的,其实是洋河的品牌营销建设问题。
这也是今年6月份,张联东在洋河股东大会上向投资者们致歉,并深刻反思的地方。
对于公司存在的问题,张联东表示:首先洋河股份在品牌建设方面,观念还较为落后;没有根据时代变化,进行品牌的全面升级和换新;在品牌竞争中,部分定位还不够清晰;品牌建设路径还比较传统,基本上靠打广告。
其次,洋河股份在营销模式的创新方面相对滞后。
“洋河股份过去20多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这些经验可能已成为当下或者未来发展的障碍,未来需要找到新的方法。”张联东认为,其他白酒企业的营销做法,值得洋河股份研究学习。
说起这个,就不由得让人想起今年江苏省内的一大现象级营销热点——苏超。
苏超流量有多火爆、话题有多出圈,相信已经不用再过多赘述了。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对于家门口这场泼天流量,“苏酒老大”洋河居然没能捞到苏超赛事战略合作伙伴的位置,反倒是被今世缘和旗下的“国缘V3”抢了先,最后洋河的品牌身影仅出现在了宿迁队的主场赛事中。
说实话,洋河的品牌营销能力并不弱,甚至一度是白酒领域的标杆。毕竟,曾经靠着一句“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经典广告词,直接在全国都掀起了一场蓝色风暴。
而且过去三年来,洋河的销售费用也是在不断增长的,一路从2021年的35.44亿元,攀升至了去年的55.16亿元。
但偏偏现在结果却是如此。那么这暴露出的,可能就不仅仅是洋河品牌营销敏感度缺失的问题了,更像是传统酒企从电视广告时代,转型走向信息渠道碎片化时代下的水土不服、不适应……
除此之外,“如何推动高端化”可能也是未来顾宇所不得不回答的一个问题。
比如说洋河为了对标飞天茅台、五粮液第八代普五和泸州老窖国窖1573们而推出的手工班,整体产品力非常能打,但就是在冲击高端市场的时候,却又始终差点意思。
原因是什么?主要就在于缺“故事”,也就是文化底蕴。虽然现在洋河为手工班赋予了“年份酒”的概念,即“手工班十年”,是由85%的10年基酒,加上15%的15年基酒调配而成……
高端化的核心逻辑是:酒越老越香,也越有价值。
这个思路不能说错,但问题是,“年份酒”概念缺乏品牌差异化壁垒,理论上任何一个酒企都可以推出品牌老酒,那这就不具备高端化白酒的第一要义——稀缺性、独特性。
而且在这方面,最近洋河还上线了一款国民高线光瓶酒洋河大曲(定价50——100元),最大卖点就是:100%三年陈、滴滴三年陈,也就是说每一滴都是三年的老酒。
那么如此低廉的老酒定价,又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掉手工班的高端价值定位呢?
当然,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老酒战略在高端品牌市场可能不顶用,但是下放到百元以下的光瓶酒、口粮酒市场,妥妥的就是大杀器了。
有媒体指出,洋河大曲三年陈光瓶酒预售首日即秒罄,48小时内破万瓶。线下渠道也一度出现了“到货即爆单”,甚至是卖断货的罕见情况,整体颇具成为超级大单品的潜力……
如此来看,现在的洋河似乎是处处都有挑战,但又处处都潜藏着新的增长可能。
甚至说如果“新帅”顾宇急着要业绩,那么从三季度开始就可以继续压货换增长。但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化解洋河的增长困境,则就需要再坐上一段时间的冷板凳,为洋河的改革转型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所以我们不妨再等一等,且看蓝色经典能否再刮起一场新的风暴……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向善财经
聚焦资本市场,聚焦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