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金水河畔,大学路与中原路交汇处附近,有一位“老者”,已静立了四个多世纪。
它,是一株国槐。作为附近的“明星树”,每个穿过中原路的人都会忍不住多看它一眼。如果你停下脚步走近古树,会看到它巨大的枝叶撑起了一片绿荫,粗壮的树干需三人合抱,皲裂的树皮宛如摊开的古老简牍,每一道沟壑都像是时光的刻刀留下的印记。
这棵国槐,眼见着菜王村周围的农田逐渐变成了街道,低矮的房屋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它是郑州城事密码的记录者,是菜王村的乡愁地标,也相伴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古槐撑起了一片绿荫
时光里的乡愁坐标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上小学,跟着爷爷奶奶住在老槐树下的菜王村。
那时候的菜王村,虽然只是郑州西郊的一个村庄,但附近有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每天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从槐树旁走过。那时,金水河的水还时断时续,村庄北边的中原路已经是车水马龙了,只不过自行车多些,汽车少些。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举着大辫子的102路公交车,大学路公交站台离古槐特别近,坐上车穿过隧道就到了火车站。
记忆中的古槐,永远是一幅枝繁叶茂的样子,树荫特别大。树干虽然歪歪扭扭的,但是上面的树枝绑着红绸带,风一吹绸带和树叶一起飘动,让小时候的我觉得这棵树肯定不一般。
△碑上刻有“菜王村原址”
有关菜王村与古槐的故事,新鲜而神秘,对一个刚记事的小姑娘来说充满了吸引力:
明朝洪武年间,王姓两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定居,种下了三棵槐树。这里土地平整肥沃,又紧邻金水河,水源有保证,兄弟俩便以种菜为生,尤其以种植冬瓜、大白菜闻名于当时的郑州,因此得名“菜园王”,三棵小槐树渐渐长大,王姓兄弟也开枝散叶,渐渐地,“菜园王”成了这里的村名。
村庄和国槐一起长大。后来,又有李姓、牛姓、杨姓、张姓因姻亲等关系落户菜王村,大家和睦相处,到了清朝末年,村庄得名“菜王村”。
△虬曲苍劲的枝干
而这两兄弟在村前种下的3棵槐树中,其他两棵因为战乱等原因已经消失了,唯有这一棵顽强地存活至今。2003年,郑州市园林局为它悬挂古树保护牌(编号“B-227”),犹如颁发了一张城市的“永久身份证”。
仅存这棵国槐对于村民的意义就更加非同寻常。2004年,正读初中的我听说菜王村拆迁了,还特地回到村里,来到古槐前去看了下。后来得知,经村民多方争取,这棵古树终得以原地保留。2007年,菜王村完成拆迁安置,村民搬进离古槐300多米的新居里。高楼层的居民打开窗户就能看到金水河边的古槐,老人们依然喜欢来到这里聚集在树下,下棋打牌,闲坐聊天,交流着村庄的往事。
古槐成了菜王村村民内心深处的乡愁之树。
△金水河畔的古槐
2009年,郑州地铁1号线医学院站开始在金水河西岸施工,巨大的掘进机在古槐旁的中原路下穿过。2013年12月28日,郑州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古槐亲历了郑州迈入“地铁时代”的历史性时刻。
如今,1号线、7号线、10号线3条地铁线在此交汇,默默坚守的古槐,见证着这片土地从都市村落环绕的宁静角落,变为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的繁华核心。古槐被环形步道环绕,金水河水流潺潺,休闲的市民悠然自得。大学路上,烟火气与书卷气交融在一起,道路东侧的超市里人头攒动,康复中街的小吃摊香气四溢;西侧的郑州大学迎新横幅正随风招展,青春的身影穿梭其中。也许,他们中有人会沿着金水河漫步到古槐旁,将这一乡愁坐标刻进自己的记忆里。
△生机盎然的古槐
树荫下的童年往事
前几年,这棵400多岁高龄的古树,面临着断枝的风险和虫洞的威胁。2019年,郑州市城区河道管理处请来古树保护专家,针对古树空树洞、树枝断裂等问题实施专业修复,让这位金水河边的“老寿星”重焕生机。
如今,我带着孩子再次来到老槐树下,他稚嫩的小手想去摸摸树皮,像当年的我一样好奇。古槐新的纹路在树皮上悄悄延展,抬头仰望,国槐的枝叶将阳光筛成碎金,我的思绪也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夏日。
△枝叶伸向天空
树下的象棋台是每日雷打不动的 “战场”。老大爷俯身对弈,脖颈胀红;周围围满看客,或摇蒲扇凑前,或踮脚张望。楚河汉界旁,白胡子大爷落子后猛地拍腿,红耳根在斑驳跳跃的树影里忽明忽暗。
不远处的修鞋摊前,铁砧磨得发亮,帆布上的鞋钉如银纽扣般排列。那时的我,攥着几枚硬币,蹲在修鞋匠面前,看他修补我的小红鞋。槐花香混着皮革味漫开,他常说:“小姑娘别着急,这针脚得走匀,过日子也得这样才稳当。”
古槐东侧的胡同里,烟火气浓得化不开。菜摊大婶守着竹筐吆喝“自家园子的小白菜”;油布棚下的胡辣汤锅被木勺敲得叮当作响;刚捞出的油条焦香扑鼻,摊位前围了一圈举着钱、伸长脖子的老街坊。
△枝繁叶茂的树冠
“千里香”馄饨摊的白雾里,总能看见奶奶的蓝布衫。那时的奶奶鬓角只有几缕白发,脚步轻快,提着的竹篮里一定有我最爱吃的烧饼夹豆皮。拿给我时,捧着还直烫手,忍不住咬下去,烫得直吸溜气,却舍不得松口。一旁的奶奶,眼角的皱纹都笑弯了,眼神里满是温柔的光。
毗邻的金水河畔有个街角公园,蹦床的尼龙绳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每当我蹦到最高处时,总能望见菜王村的青砖灰瓦,能看到卖冰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被几个孩子围着,车斗棉被下藏着绿豆沙的清凉。
那时云很低,像搁在槐树枝上。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策划 | 张新彬
统筹 | 辛晓青
执行 | 赵宁 禹亚楠
撰文 | 胡倩 袁连贺
摄影 | 袁连贺
编辑 | 王淑
校对 | 李小辉
设计 | 陈任佳
特别鸣谢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园林局/郑州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