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超化镇任沟村张家门,在群山环抱的半山腰静静矗立着一座灰瓦土墙的房舍——张家大院。村支书许小妮的手抚过院墙斑驳的夯土,指尖之下是岁月难以磨平的深刻印记:“80年前的那个雪夜,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扭转战局的关键之战。院里房屋虽然大部分已经破败,但依然是那段烽火岁月的见证。”她的声音很轻,却仿佛瞬间撞开了历史之门。

见证了烽火岁月的张家大院

“毒瘤”待除 暗夜危机

1944年郑州沦陷后,国民党郑州公署专员王光临率保安二团、三团残部400余人,盘踞于密县、禹县、登封三县交界的战略要冲荟萃山及周边任沟、新庄、草庙、刘沟、白龙庙、张家门一带。他们与日军沆瀣一气,频频向豫西抗日根据地发动残酷扫荡,严重阻隔了三地抗日力量的联系与呼应。

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员皮定均与政委徐子荣看穿了王光临的卖国本质。欲打通三县联系,稳固豫西抗日根据地,就必须铲除这颗“毒瘤”!然而,王光临非常狡诈,其主力分散驻扎在任沟、刘沟、杨里沟等地,指挥部的位置更是深藏不露。如何精准锁定这伙敌人的巢穴?

拨浪鼓声 暗藏乾坤

一张无形的侦察网悄然撒开。支队一位年轻战士临危受命,换上粗布棉袄,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走村串巷,吆喝叫卖,眼神却犀利如鹰。墙角哨兵警惕的姿态、深院大宅进出的路径、守军换岗的规律……一切细节都逃不过“小货郎”的观察。三天三夜,他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周旋,生死悬于一线。

当他带着满身寒气潜回部队,“干货”已然在胸:王光临的指挥部,就深藏在任沟村张家门的张家大院内。保安三团主力驻守于此,院墙四角暗哨森严,每晚9时~11时是换岗的唯一缝隙。依据侦察到的信息,精准的作战地图随即“出炉”。

风雪为幕 雷霆出击

1945年1月27日,复仇的利剑终于出鞘。皮徐支队三十五团主力从田种湾悄然出发,向荟萃山方向隐蔽机动。与此同时,另一支精干部队对密县方向发起猛烈佯攻,枪炮声成功牵制了城内日军,使其不敢轻易支援。下午,一场罕见的暴雪骤然降临。鹅毛般的雪片瞬间覆盖了山峦、道路和村庄,这漫天风雪成了绝佳的天然幕布。

三十五团与三团主力在平陌镇的白龙庙会合后,兵分两路,顶着刺骨寒风和盈尺深的积雪,向荟萃山挺进。

28日凌晨3时,三团率先抵达荟萃山北麓。结合“小货郎”带回的情报,团长钟发生确认张家门正是王光临一部主力的巢穴。钟发生果断下令,按预定计划发起突袭。

雪夜,战士们沿着“小货郎”侦察标记的隐蔽路线悄然潜行,精准绕开了墙角的暗哨。当张家大院那高耸的轮廓在雪幕中隐隐显现时,突击的命令如闪电般下达。

拉动枪栓的金属脆响,瞬间撕裂了雪夜的死寂。紧接着,战士们的怒吼声、冲锋的脚步声与枪声猛烈交织,保安三团的士兵们大多还在梦乡,惊惶失措地起身,甚至来不及摸到枪,就已被如神兵天降的八路军战士围困在营房之内。

与此同时,由王诚汉团长率领的三十五团也在荟萃山东麓发起了凌厉攻势。29日夜,战士们顶风冒雪,在恶劣天气中爬上破经山,完成了对任沟、刘沟保安二团及承云山寨子守敌的严密合围。风雪肆虐,却无人退缩。战士们深知,身后是饱受蹂躏的豫西父老焦灼的目光,身前是必须彻底铲除的民族败类。

丰碑永铸 浩气长存

这场精心策划、迅猛如雷的雪夜奇袭,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辉煌战果:除王光临及一名团长侥幸逃脱外,顽军被彻底歼灭——击毙19人(包括专署警察局长),俘虏保安团官兵260余人(含正副团长),其所携枪支弹药被悉数缴获。当晨光穿透弥漫的雪雾,照射在张家大院那布满岁月痕迹的石墙上时,战士们脸上凝结的冰霜与滚烫的汗水交融在一起,映射出的是涤荡黑暗后的胜利荣光。

80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张家大院的夯土墙在风雨剥蚀下愈显沧桑,当年激战的弹痕或许已难寻觅。然而,那风雪夜中清脆的拨浪鼓声,那场以天地为幕的雷霆奇袭,早已深深镌刻进豫西的山川记忆。它诉说的,不仅是皮徐支队将领的运筹帷幄与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更是中华民族在危亡关头,军民同心、共御外敌的铮铮铁骨。

郑报全媒体记者 郭涛 通讯员 高永清 文/图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