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技艺邂逅现代珠宝设计,当东方美学碰撞当代创意,这将会是一场怎样的相遇?8月8日,“非遗新造物·宝韵未央”——2025南方珠宝艺术联展首展在广州岭南活力非遗馆开幕,涵盖工艺黄金、翡翠玉石、彩色宝石以及非遗刺绣四大品类逾百件展品璀璨亮相。来自珠宝品牌商、设计制造、非遗工艺技艺等领域的行业大咖、参展者、受邀嘉宾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场艺术盛典启幕。

2025南方珠宝艺术联展首展启幕。

作为南方珠宝艺术联展策展人,南方+珠宝栏目特约主理人、广州和记文化公司董事长和利现场分享了策划此次珠宝展的初心与愿景。她说,珠宝制造企业有好东西,消费者却没渠道知道;大家想买靠谱的珠宝,又找不到放心的门路,产业端和消费端就像隔了层纱。“我想走到一线,跟匠人们聊聊,把他们的手艺、品牌的用心讲给大家听,让大家知道,靠谱的珠宝、用心的品牌,一直都在。我更想做那个掀纱的人,把上游的好工艺、好产品带出来,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也帮国产珠宝品牌往前迈一步。”

一年时间寻找湾区珠光

本次珠宝展的落地,源自一场以内容为导向的产业叙事。

2024年6月,南方日报、南方+联合和记文化共同启动“珠宝产业一线走访深调研”。截至目前,南方日报及南方+客户端已累计推出报道52篇,端内总流量超150万,第三方平台转发阅读量过千万,内容触达人群数百万,忠实受众群体初具规模。在此期间,相继完成《在+探宝》《行业纵深》等栏目塑型,创造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内容报道体例。

实际上,外界对于珠宝行业的认知总是“水太深”“不透明”,未知、误解长期存在。与此同时,行业中人也感叹自己所做的工作很少“被看见”“被理解”,尤其是在产业环境低迷的当下,行业迫切需要走向阳光化、规范化、专业化,希望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珠宝产业一线走访深调研”以“小切口见大视野”为准则,对话资深从业者、企业家、商会领袖与学者,用文字与影像拆解产业机理,串联个体故事。有温度的叙事既打破了信息茧房,也让行业生态从模糊走向清晰——这种全景式呈现被业界评价为“在低迷环境下为中国珠宝半壁江山发声”,迅速赢得行业内外的广泛共鸣。

在一线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报道组梳理的产业痛点愈发清晰:番禺作为全球珠宝精工制造第一梯队,却甘居“幕后”;平洲翡翠年产值超百亿元,仍困于地域壁垒;水贝虽为行业旗帜,却难逃“代工”与“品牌”的身份博弈。作为记录者,“珠宝产业一线走访深调研”用深度报道留存行业变迁,为珠宝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媒体力量。

特色栏目体系日臻成熟之际,“南方珠宝艺术联展”迎来了首展的落地。本次展览将产业链“折叠”成展厅,将超越以往借助报道进行的“线上交流”,打造一场产业与受众直接线下“对话”的“网友奔现”,在产业端和消费端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更多人在珠光中近距离感受珠宝产业的脉动。

非遗技艺与现代珠宝的创新融合

和利告诉记者,南方珠宝艺术联展首展以“非遗”为主题,以“珍宝与气韵相融,传承与创新共生”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非遗珠宝艺术的高端展示平台。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珠宝设计的创新融合,本次活动将构建集文化传承、艺术鉴赏与商业价值于一体的标杆性盛会,持续推动非遗技艺在当代珠宝领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工艺黄金展区的展品来自黄金艺术博物馆,采用古法黄金工艺制作,表现主题包括潮汕地区的传统建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摇钱树”、皇家祖传法物、佛教人物等。

观展者在工艺黄金展区欣赏展品。

翡翠玉石展区的展品分别来自三位玉雕大师——王国清、施宗颖、陈梅泉。大师们用精湛的雕刻技艺,呈现马头明王、毕方、黄财神等传统人物形象,经妙手篆刀,人物仿若从历史中走来,尽显栩栩如生。

彩色宝石展区的展品来自亚洲珠宝文化设计工艺协会执行会长郑陈曼芝与和利珠宝。展品灵感来源包括蝴蝶、十二兽首等充满灵性的自然意象,展品色泽鲜艳,设计灵动,静态的宝石好似拥有了自然生灵般的生命力,风格符号独特。

非遗刺绣展区的展品来自京绣大师刘晓燕。作品使用独一无二的金线制作技艺,是濒临灭绝的非遗作品,以材质表现华美。

珠宝是凝固的时代。南方珠宝艺术联展将以此次首展为起点,继续行稳致远,发挥在产业链条内的“中台”作用,不断见证和助力珠宝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产业转型、湾区脉搏、品牌命运在珠光里同频共振,让珠光不仅照亮珠宝,也照亮做珠宝的人。

正观新闻  侯昊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