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楚水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三皇五帝,即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文明,应该归为神话建构,从而否定尧舜历史存在的真实性。然而,《尚书》已有《尧典》,汉儒之释:曰苦稽古,洋洋万言。孔子孟子亦多有论述而证。特别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更是详细的记载了尧治国理政的事迹,绝不同于《山海经》与《封神演义》类似的神话传说。近代疑古思潮兴起时,顾颉刚先生只所以认为三皇五帝为神话传说,主要认为没有考古支撑,也出土文物文献佐证。因为那时候就没有距今4300--3900年前,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也无可厚非。而现在这一发现,却颠覆过去的历史认知。因为部分学者认为考古发现佐证了《尚书》中,尧“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记载的确切,更重要的是证明了新石器时期的这一原始部落,己经具备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形态。尧帝治国理政的理念,已经具备最早的国家战略能力。

山西襄汾陶寺考古发现,尧都平阳己经具备“最初中国”的雏形:

—,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体系的建设,以及宫庙区,仓储区,手工业区,行政集约分布,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空间规划能力与资源把握能力。

二,通过十二道缝,阳光的观测,能够确实二十四节,而且,至今误差也只在两天之内。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这一传统习惯,又如《尧典》所云:授民以时,让人遵循自然规律。天象--农时--政令,三位一体,特别是在粮食安全与人口增长方面,已经具备应急调控能力。

钦若昊天,非谓曰若稽古,山西襄汾考古还发现,陶寺出土的礼器组合:玉琮-鼍鼓-特磬,三位一体,以及M22大墓出土的彩绘龙盘与鳄鱼皮鼍鼓,其组合规格远超普通部落首领墓葬。比良渚文化玉琮单一,更能体现出“神权--军权--政权”的复合权威。陶寺晚期灰坑H3403出土的扁壶朱书:“文尧”二字,可以释读:“文”乃天文历法,“尧”为圣王自称。远比后人称孔子为圣人,至少要早4000年,说明尧时代已形成“天文-文字-王权”的合法性的意识形态。

《尚书·尧典》: “克明俊德”--- 即通过礼器标准化,实现德文化认同,要比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早300多年,建立了德冶天下而非暴力治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式。

陶寺遗址晚期地层保存着早期国家治理的记录:孢粉分析显示距今4000年左右持续干旱 ,修建10公里水利渠,引汾河水灌溉 ,避免了古埃及王国因尼罗河枯竭而崩溃的结局。

宫殿区焚烧痕迹与肢解人骨坑 以及城防外郭城墙加厚,国家动员能力的提升,避免了印度河文明因暴力而消亡。

陶寺中期大墓M22与晚期M8规格差异,考证为禅让制存在的物质痕迹 。记得饶宗颐先生离世前,在人民日报撰文《求真 求是 求正》:将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发展为五重证据法即:

1.实物(考古学资料);2.出土文献中带刻文的如甲骨、金文、简帛文献、碑记文献材料等等;3.传世文献,如历代经典材料等等;乙:间接证据4.民族学、人类学资料;5.异邦同期应予以比较的古史资料。研究夏代及时上古史地重要。

禅让制发现存在的物质痕迹,又一次否认了顾颉刚先生对史前文明认知的错误。总之,陶寺的出土发现,尧帝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首领,已经具备完整的治国理政理念。已具国家雏形的这一氏族部落,也已经具备最初的国家战略能力。比如陶寺仓储区碳化粟米储量,可支撑2万人口度过3年饥荒,这种粮食战略储备思想,要比《周礼》“遗人掌邦之委积”早1000余年,更是国家应急能力的体现。

如果将尧时代置于世界文明史视野,足以可见中国国家形成的特殊性:两河流域的神庙经济--城邦争霸,形成了古埃及神王专制;美索不达米亚 ,乌鲁克城邦依赖战争掠夺;古埃及金字塔建造,体现了其绝对神权。尧都平阳的形成则是区域非武力扩张,物品跨部落交换的结果,而观象台则服务于农耕生产,形成“天道-民生-政治”的良性循环。

尧天舜日,德济帱载。 陶寺观象台遗址采集的夯土样本中,检测出刻意掺入的磁铁矿粉末(Fe3O4)。这种使夯土呈现青黑色的特殊工艺,与《周礼》“以苍璧礼天”的记载,遥遥相对,时空呼应——正源自先民对天文建筑的物质性崇拜的同时,又有力佐证尧天舜日的历史真实。“天文-农业-伦理”的三元结构,契合“天道--民生--政冶”的良性循环,为现在国家治理提供古老而常新的启示:那就是真正的国家战略能力,在于将自然规律转化为文明延续的基因密码,天人合一,德法自然,天道酬勤。


附:∴:楚水《尧天舜日 德齐帱载:尧文化与国家战略能力》的现代启示

一、考古实证与历史真实的辩证:

顾颉刚先生的“疑古”精神推动了史学研究的科学化,但陶寺遗址的发现证明:神话传说中往往包裹着历史的核心。“文尧”朱书、观象台夯土缝、三重城垣等物证,以近乎精确的实证数据,将《尧典》中“钦若昊天”的记载从文本拉回现实。饶宗颐先生的“五重证据法”在此展现出强大解释力——当实物、文字、文献、人类学、跨文明比较五重证据链闭合时,尧时代的国家形态已无可否认。

二、中国国家起源的独特路径:

.尧文化的战略能力体现为一种“非暴力整合”的文明逻辑:

- 与两河流域对比:乌鲁克城邦通过战争扩张,而陶寺以玉器交换网络实现资源整合;

- 与古埃及对比:金字塔服务于神王不朽,观象台却直接赋能农业生产。

这种“天道—民生—政治”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华夏文明重秩序、轻征服的基因。陶寺仓储区的三年粮储,更是将“以丰补歉”的治理智慧具象化——这不仅是战略储备,更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国家韧性。

三、德治的史前原型与现代回响

尧时代“克明俊德”的实质,是通过礼制标准化(玉琮、鼍鼓)和天文权威垄断(观象台)构建认同。比《汉谟拉比法典》更早的是,中国选择了“德齐帱载”(德性如天地覆载)而非“以刑止刑”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当代仍有启示:

1. 粮食安全:陶寺的“粟米战略储备”与当今的耕地红线、种子工程一脉相承;

2. 危机应对:大旱期的水利工程,堪比现代“海绵城市”的生态智慧;

3. 合法性构建:从“观象授时”到“大数据治国”,技术始终服务于治理伦理。

四、尧天舜日的深层隐喻

陶寺夯土中的磁铁矿粉末(Fe₃O₄),将天文建筑神圣化的同时,也揭示了先民对“青黑(玄色)象征天道”的认知。这种物质性崇拜,与《周易》“天玄地黄”、《周礼》“苍璧礼天”形成时空闭环——证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绝非偶然,而是*略能力代际传承的结果。

尧文化告诉我们:真正的“德治”从来不是道德空谈,而是将自然规律转化为制度设计的能力。当陶寺先民仰望观象台的夯土缝测算农时,他们已在践行“天人合一”的最初版本。今天的我们,或许更需要从这种文明基因中汲取智慧:

最高的战略,是让文明如天地覆载般无声运行;最久的治理,是使德性成为如粟米般可储存的物质力量。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