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曹操出行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吉利系第十家上市公司。就在一个月后,这家网约车平台突然宣布一项突破性合作:旗下自动驾驶平台“曹操智行”将与吉利旗下商业航天公司时空道宇联手,为Robotaxi车辆标配低轨卫星通信与厘米级高精定位服务。这意味着当车辆驶入偏远山区或遭遇极端天气时,卫星系统仍能保持实时数据传输,定位误差控制在厘米级,成为全球首个将航天技术深度整合进Robotaxi运营的出行平台。
流血上市与流量困局
曹操出行的上市之路充满艰辛。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超82亿元,相当于“每接一单亏损2元”,资产负债率一度高达224%。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商业模式困境:2024年85.7%的订单依赖高德、百度等聚合平台,为此支付佣金高达10.46亿元——三年增长超200%。司机们对此感受深刻:“乘客在曹操APP下单后,转头就去高德比价,我们成了高德的‘特供司机’。”
这种依赖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聚合平台助推曹操坐上行业第二位置(市场份额5.4%),另一方面使其深陷“流量打工者”角色。当高德地图坐拥8亿月活用户(超过抖音),曹操的品牌个性在比价列表中逐渐消融。行业分析师直言:“这像极了游戏厂商与‘苹果税’的博弈,没有自建流量池的玩家注定被抽成捆住手脚。”
定制车:从成本黑洞到盈利钥匙
真正让曹操看到曙光的,是其独树一帜的定制车战略。3.4万辆枫叶80V、曹操60等专为网约车设计的车型穿行于146座城市,这些“移动办公室”拥有加宽座椅、强化底盘和60秒换电模块。数据显示,定制车使曹操司机时薪提升至35.7元(行业平均27元),关键是把车辆全周期成本(TCO)从行业平均的0.75元/公里压缩到0.47元/公里。
这种“造车基因”来自吉利生态的深度赋能:曹操团队直接参与车辆研发,从电池续航到维修方案均按网约场景优化。2024年定制车贡献订单量占比达25.1%,推动毛利率从2022年的-4.44%跃升至8.09%。甚至连奔驰、国轩高科等产业资本也用真金白银投票——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股份,看中的正是这套“制造-运营”闭环能力。
Robotaxi:卫星技术重构安全边界
当定制车验证了成本模型,曹操立即将目光投向万亿级Robotaxi市场。2025年2月,曹操智行在苏杭启动自动驾驶示范运营,但团队很快发现痛点:城市峡谷区域GPS信号丢失、暴雨天气传感器失灵。这正是引入卫星技术的初衷。
通过与时空道宇合作,曹操Robotaxi获得两大能力:卫星通信冗余,依托30颗在轨的“吉利星座”和5000个地基站点,确保车辆在无人区仍与控制中心实时联通;厘米级定位,复杂路况下定位误差控制在厘米级,立交桥分层定位等场景不再依赖GPS。
这套系统本质是构建“天地一体”的安全冗余。正如CEO龚昕强调:“安全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终极考验。”目前测试车辆故障率比人工驾驶低60%,为2026年L4级定制Robotaxi量产铺路。
生态博弈:聚合依赖下的生死竞速
曹操的野心面临现实掣肘。尽管手握卫星和定制车筹码,但其Robotaxi测试车队规模不足百辆,而百度萝卜快跑已在武汉全天候运营,小马智行计划年底扩至千台车队。更紧迫的是资金压力:上市募资中40%将投入定制车研发,但自动驾驶需持续“输血”,而公司货币资金同比减少34.12%。
其长期价值最终取决于能否打破“流量附庸”角色。随着华为Petal出行、抖音打车等超级App入局,网约车聚合化趋势加剧。曹操的破局筹码在于吉利的全域生态——从亿咖通芯片到时空道宇卫星,形成“制造+智驾+运营”闭环。若能将卫星定位数据、定制车成本模型与运营平台深度耦合,或可构建聚合平台无法复制的壁垒。
未来之路:从“卫星上天”到“商业落地”
曹操出行的战略图谱日渐清晰:短期靠定制车降本增效,中期借卫星技术攻克自动驾驶安全关,长期用Robotaxi重构盈利模型。当同行还在为抽成比例争执时,曹操已率先验证“无人车比有人车更便宜”的可能性——其Robotaxi测试车日均150单,目标是将运营成本再降50%。
不过商业航天的高昂成本仍是未知数。时空道宇未公开卫星模块单价,而曹操需平衡技术投入与盈利进度。正如资本市场给出的谨慎反应:上市首日股价未现暴涨,反映出投资者对网约车盈利模式的观望。
从定制车到卫星直连,曹操出行正以主机厂少有的技术纵深度重划赛道。当高德们用流量捆绑网约车时,吉利生态赋予曹操“向上捅破天”的底气——卫星在天际织网,车辆在地面奔驰,数据在云端交汇。这场突围战的胜负,不仅关系一家企业的生存,更将检验中国制造业能否在出行革命中,将产业链优势转化为生态话语权。未来两年,随着L4级Robotaxi驶入街头,曹操能否把航天级的定位精度,转化为商业级的盈利准星,答案正在吉利星座闪烁的光芒中若隐若现。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