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通生,男,1963年生,江苏常州人,笔名仇竹,号,翰逸斋,毕业于中国书画学院,传承二王,米芾,文征明,赵孟頫等诸多名家书法,师承欧阳中石,西冷印社社长刘江等老师,擅长行,草,楷书。篆书,金文,石鼓文等书法也有研究,其笔法箫洒,飘逸遒劲,古拙扑实,大气磅礴,大家之风范,曾获2015年全国“義之杯”诗书画印邀请展二等奖,作品被中国图书馆永久收藏,2021年获全国“中华杯”书画展特别金奖,同年被洋为“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著名收藏家,评论家。现为西冷印社社员,浙江省书协会员,杭州市书协会员,翰墨文化艺术院副院长等职,一级书法师。
墨海荡舟四十载 笔走龙蛇铸书魂——仇通生书法艺术的精神解码
在江南文脉浸润的常州古城,一位书家以四十年如一日的笔耕不辍,在宣纸上构筑起贯通古今的精神长廊。仇通生(笔名仇竹,号翰逸斋)的书法人生,既是对"二王"帖学传统的当代诠释,更是江南文人书风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他的笔墨轨迹,恰似一卷流动的《兰亭序》,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间书写着中国书法的当代史诗。
一、运河岸边的笔墨启蒙:基因里的文化密码
1963年生于常州青果巷的仇通生,自幼在京杭大运河的桨声灯影中成长。这条流淌着千年文脉的水系,不仅滋养了赵孟頫"玉枕纱橱"的江南书风,更将"永和九年"的墨香注入他的生命基因。祖父书房中泛黄的《淳化阁帖》,父亲案头临摹的《张猛龙碑》,这些家族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在他七岁提笔临摹《多宝塔碑》时,悄然完成了艺术基因的首次激活。
少年时期的仇通生展现出惊人的摹写天赋。当同龄人沉迷连环画时,他却在常州博物馆对着《快雪时晴帖》的拓片揣摩笔意。1986年考入中国书画学院后,系统研习"二王"法帖的经历,使其笔法逐渐形成"飘逸中见骨力"的独特气质。这段时期,他每日临帖十二小时,甚至在寒冬用毛笔蘸水在石桌上练习,直至结冰的墨痕在月光下泛出青辉——这种近乎苦修的研习方式,为其日后突破传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破帖立新:在大师影子下的突围战
1990年代的书坛,正经历着"流行书风"与"帖学复兴"的激烈碰撞。当许多青年书家沉迷于形式实验时,仇通生却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在欧阳中石、刘江等名师指导下,深入米芾"刷字"的节奏密码,解码文征明小楷的精密结构,更在赵孟頫"复古"思潮中寻找创新支点。这种"以古开新"的策略,使其作品既保持着魏晋风骨的雅致,又暗含现代艺术的构成意识。
2005年的创作转折尤为关键。在临摹《石鼓文》时,仇通生突发奇想:将金文的古拙与行草的流动进行嫁接。经过三年试验,他创造出"金文行草"这一独特书体——用篆书的结体承载行草的笔势,在金石气与书卷气间找到完美平衡。这种突破在2015年"義之杯"诗书画印邀请展上引发轰动。
三、笔墨哲学:动静之间的生命美学
仇通生的书法始终贯穿着对"气韵生动"的当代诠释。观其行草作品,常能感受到两种矛盾力量的共生:一方面是米芾"八面出锋"的凌厉笔势,另一方面却是文征明"匀净平和"的文人气质。这种张力在2021年"中华杯"特别金奖作品《龙腾》中达到极致——开篇的篆书"龙"字如青铜鼎纹般凝重,结尾的草书"腾"字却似飞天飘带般灵动,整幅作品恰似一部视觉交响乐,在起承转合间演绎着中国文化的阴阳哲学。
其楷书创作则展现出另一种维度的人文关怀。在临摹《胆巴碑》三十年后,仇通生逐渐形成"以行入楷"的独特风格:在保持赵体端庄的同时,融入行书的连带笔意,使静态的楷书产生动态的韵律感。这种创新在《翰墨常州》系列作品中尤为明显,他用楷书书写现代诗文时,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暗示声调起伏,开创了"可诵读的书法"新范式。
四、文化乡愁:江南书风的当代转译
作为西泠印社最年轻的社员之一,仇通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自觉。他深入研究常州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将阳湖文风融入书法创作。在《毗陵诗钞》长卷中,他用小楷抄录赵翼、黄仲则的诗句,却在行距间以淡墨渲染运河水纹,使文字与背景形成时空对话。这种"以书载文,以文证史"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超越了视觉艺术范畴,成为地域文化记忆的载体。
五、墨色人生:书道即人道的修行哲学
仇通生的艺术成就,源于其将生命体验转化为笔墨语言的独特能力。他坚持每日黎明即起,在墨香中迎接运河的第一缕阳光,这种近乎修行的生活方式,使其作品始终葆有纯净的精神气质。在教授学生时,他常说:"书法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用毛笔进行的心灵瑜伽。"这种将书法视为生命疗愈的理念,使其创作超越了技术层面,升华为存在主义的哲学实践。
从青果巷的临帖少年到西泠印社的当代书家,仇通生用四十年光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他的作品既是江南文脉的视觉诗篇,更是中国书法当代转型的生动注脚。在这个键盘取代毛笔的时代,他以"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格坚守着笔墨的尊严,用每一笔的精微传递着对文化传统的敬畏与创新。正如其代表作《翰逸神飞》中那道凌空而起的飞白,仇通生的书法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间寻找着平衡点——这种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或许正是其作品最动人的文化内涵。
当我们在仇通生的书法前驻足,不仅是在欣赏美的形式,更是在触摸一个时代的精神温度。他的笔墨轨迹,恰似京杭大运河的当代延伸,在贯通南北的文化血脉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兰亭集序》。
当代著名书画评论家王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