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换电赛道正成为行业内备受瞩目的焦点。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出台政策支持换电模式发展,包括换电站建设补贴、电力价格优惠、车辆购置税减免等。特别是在“双碳”目标下,交通领域的电动化转型已成为国家战略。

随着宁德时代、蔚来、中石化等产业巨头纷纷入局,换电模式从幕后走向台前,一场围绕换电的新基建浪潮正汹涌来袭,其带来的不仅是新能源汽车补能方式的变革,更可能重塑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纵观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时间轴,换电模式经历了一条从边缘探索到主流认可的曲折发展道路。蔚来汽车、奥动新能源、伯坦科技、宁德时代、联合新能源等一大批行业探索者,相继用自己的技术方案去尝试解决“换电”这项时代议题,那么谁将成为最优解呢?

从未停歇的换电探索之路

中国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至2011年前后,当时国家电网曾提出“换电为主、插充为辅”的电动汽车能源补给思路,并在杭州等城市开展试点工作。2013-2015年间,换电模式遭遇了首次重大挫折。国家电网因换电站建设成本高企、利用率低下而逐步退出该领域,转向以充电桩为主的建设路线。

与此同时,特斯拉在2013年曾短暂展示过其90秒换电技术,但最终也因成本与商业模式问题放弃推广。这一时期,换电模式被普遍认为是一条“死胡同”,行业共识转向以充电桩为主的补能路径。

转折出现在2015-2017年,以蔚来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开始重新审视换电模式的商业价值。2017年12月,蔚来首款量产车型ES8发布,同步提出了“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能源服务体系,标志着换电模式从公共服务领域向私人消费市场的战略转移。截至2025年7月16日,蔚来能源已在全国布局换电站3402座。

而基于对行业趋势的判断,作为后来者的宁德时代正加速布局换电领域。在去年底举行的换电业务发布会上,宁德时代披露了2025年的换电站建设目标—“一年1000座换电站,覆盖30座以上城市”。今年上海车展上,宁德时代联合多家车企共同发布10款巧克力换电新车型。

当各大上市企业争相布局换电,用大资本加速自家技术方案的大规模商业化时,青岛杀出一匹“黑马”,成为换电赛道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青岛联合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新能源”)自2018年成立以来,便确立了“车电分离、电池标准化并共享”的技术路线,这与当前主流的车电一体化结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联合新能源的“前端换电”技术在国内乃至全球都具有独创性,与传统“底盘换电”方案形成差异化竞争。蔚来、奥动等企业主要采用底盘换电模式,需要针对不同车型开发专用换电站,投资大、布点难。而联合新能源的通用换电柜模型,理论上可以实现更密集的网络布局,以及大规模盈利的正向反馈。

历时八年研发,拥有100多项中国专利和多项国际专利,第五代换电方案标志着技术成熟度的新高度——车辆无需改装,只需将原车电池换上电池仓即可实现前端换电,具备快速换电、电池标准化和共享等核心优势,并于今年正式开启商业化之路。联合新能源提出了“未来三年之内销售10万台换电物流车、创造百亿产值”的目标。

虽然换电赛道的实力玩家众多,但终极较量的本质是技术路线之争,一旦技术路线错误,所谓的资本优势只不过是在验证一个失败的结果。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延长研发周期,不断根据市场反馈迭代换电方案,目的在于确保技术路线正确,在最合适的时间点启动商业化,以此避免后续产生较大的战略试错成本,联合新能源似乎有着自己的全局考量。

开启“前端换电”技术路线

“1155体系”是联合新能源技术创新的集大成者,通过1块标准电池的不同数量串并联组合,1个通用换电站,满足5类商用车和5类乘用车的换电需求。这一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换电方案面临的三大瓶颈:投资规模大、无法密集布设、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在实际操作中,用户通过APP一键启动,换电全程自动化进行,每辆车仅需3分钟即可完成补能,效率堪比传统燃油车加油。

从技术经济性角度看,联合新能源的AI智能可移动smart换电站仅占1/3个停车位空间,建设成本仅为传统底盘换电站的1/20,且1小时即可完成布设。这种“小型化、智能化、经济性”的特点,使得换电网络的高密度布局成为可能。

公司计划在每个城市建站100个以上,初步形成500米服务半径的城市换电运营网络,这种颠覆性的技术路线,正在重新定义电动汽车补能方式的行业标准。

盈利模式的创新体现在多个维度:换电服务费、电池租赁费、电力差价、数据增值服务以及未来可能的碳交易收益等。此外,联合新能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车—站—电”三位一体商业生态系统,这一系统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了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转型,创造了独特的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正在从多个维度改变行业竞争规则,创造新的产业生态。

在能源领域,公司已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能源巨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物流领域,则与中国邮政、中通、韵达等企业达成合作;在车辆制造端,与福田汽车、一汽解放、山东凯马、吉利远程等主机厂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换电车型。

车电分离的销售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电动汽车的购买方式。消费者购买车辆时无需支付电池成本,使电动汽车的购置价格首次低于同级别燃油车。使用过程中,通过换电模式,用车成本可较传统充电方式降低50%以上。这种“电比油低”的价值主张,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和使用成本,有望加速电动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进程。

目标市场定位方面,联合新能源采取了“商乘并举”的策略。商用车领域,公司聚焦城市物流场景已推出轻卡、微卡、大/中/小VAN等五类商用车型,乘用车领域则覆盖A00级、A级、SUV、MPV、中巴等五类车型。这种全品类覆盖策略能够最大化标准电池和通用换电站的规模效应。特别是在城市物流领域,高频使用、固定路线等特点使换电模式的经济性更为凸显,这将是公司初期重点突破的方向。

在换电站运营方面,联合新能源采取了“城市独家合作商”的拓展策略,计划招募100家城市合作伙伴,每个城市建设100个以上换电站。这种轻资产扩张模式能够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同时降低公司的资本压力,这对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换电网络建设至关重要。与传统的充电桩模式相比,换电站具有更高的资产周转率和单位面积产出,这为商业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

通过电池标准化和共享机制,联合新能源实现了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最大化。新电池用于高端车型和需求高峰时段,性能衰减后的电池可梯次利用于储能等领域,最终进行环保回收。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创造了额外的收益来源。

公司采用的磷酸铁锂电池配备电池仓保护、主从式BMS系统,换电站内实时监测,确保电池健康和安全,号称“永不自燃”,这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信心。

联合新能源重塑产业格局

产业分工重构是联合新能源模式带来的最直接影响。传统电动汽车产业中,整车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并主导价值链,而在换电模式下,能源服务商、电池资产管理公司等新角色将获得更大话语权。

联合新能源通过与主机厂合作而非竞争的方式,正在重新定义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分配,这种变革可能催生一批专注于车辆制造而无需担心电池技术的“轻资产”车企,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补能基础设施的投资逻辑也因此发生变化。传统充电桩模式强调“全覆盖、慢充为主、快充为辅”,而换电模式则追求“高密度、快速周转”。联合新能源的换电站仅占1/3个停车位,建设周期短,1小时即可完成布设,这使得在城市密集区域大规模部署成为可能。如果这一模式得到验证,未来新能源汽车补能网络可能呈现“换电为主、充电为辅”的格局,彻底改变现有基础设施投资方向。

电池技术发展路径也可能受到影响。当前动力电池研发主要追求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度,而在换电模式下,电池标准化、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指标可能变得更加重要。联合新能源采用的磷酸铁锂电池虽然能量密度不及三元锂电池,但稳定性更强、寿命更长,更符合换电场景需求。这种技术选择可能引导电池企业的研发方向,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演进。

二手车市场的变革同样值得关注。传统电动车因电池衰减问题导致残值率低,严重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而“车电分离”模式使车辆本身不再受电池状态影响,理论上可以提高二手车价值。联合新能源若能建立起完善的电池健康评估和认证体系,将有助于形成更活跃的电动车二手市场,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能源互联网的愿景也因此更近一步。联合新能源的换电站不仅是补能点,更是分布式储能节点和电网调节资源。当换电网络达到一定规模,通过与国家电网等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互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增强电网稳定性。这种“交通—能源”协同发展模式,正是未来智慧城市和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

无论哪种情景,联合新能源已经以其创新勇气为行业注入了新思维。正如公司在北京车展发布会上宣称的,其技术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在世界舞台的一次样板呈现,更是中国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争取话语权的重要尝试。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联合新能源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其未来发展值得每一位关注产业变革的观察者持续追踪。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