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银行上市是拓展资本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北京农商行的上市之路却充满了波折,不仅IPO进程缓慢,内部经营与合规管理方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自2011年12月北京农商行在股东大会上提出成立IPO领导小组,其上市筹备工作已历经十余年。2018年9月正式启动上市辅导,至今仍深陷辅导期泥沼,IPO工作计划一再延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产规模同破万亿元的重庆农商行、上海农商行、广州农商行,早已成功登陆A股或港股市场,在资本运作与业务拓展上占得先机。

从北京农商行历年的年报中,也能看出其上市之路的跌宕起伏。2018 - 2019年年报以IPO工作为主线,展现出全力冲刺上市的决心;2020年称全力推进IPO战略实施;2020 - 2023年,多次审议通过延长上市方案有效期的议案,反映出上市进程的艰难与不确定性。而到了2023年股东大会,延长有效期议案不再出现,2024年更是将董监事会办公室(IPO办公室)更名为董监事会办公室(战略发展部),背后所传递的信号,引人深思。

在业绩表现方面,北京农商行2024年的数据看似亮眼,营业收入达到180.63亿元,同比增长18.09% ,时隔5年再现同比两位数的高增长。但深入分析,净利润增长却极为乏力,仅同比增长0.71%,实现净利润79.73亿元。信用减值损失的异常暴增,成为净利润增长的“拦路虎”,同比增长超过77倍,其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发放贷款和垫款”的信用减值损失达23.50亿元,同比增长584.38%。如此巨大的信用减值损失,不仅反映出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也让市场对其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产生质疑。

合规经营是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石,而北京农商行在这方面却屡屡“触礁”。2025年1月,因10项违法行为,被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重罚902.27万元。这10项违法事实涵盖提供虚假统计资料、违反账户管理、清算管理、反假货币业务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涉及业务范围之广、违规行为之多,令人咋舌。与此同时,7名相关责任人也一同被罚,处罚力度之大,足以彰显监管部门对其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而这并非北京农商行首次因合规问题受罚,过往几年间,类似的罚单屡见不鲜,充分暴露出其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合规运营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北京农商行在股权市场也遭遇“寒冬”。其股权拍卖时常陷入流拍困境,即使以大幅低于评估价的价格出售,如7折、8折甩卖,依旧无人问津。股权的遇冷,不仅反映出市场对其价值的谨慎评估,也侧面反映出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在金融市场中,股权表现往往是投资者对一家企业信心的风向标,北京农商行股权拍卖的惨淡现状,无疑给其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北京农商行的发展困境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在公司治理层面,可能存在决策效率低下、内部监督机制失灵等问题,导致上市进程推进缓慢,无法及时应对市场变化与监管要求。风险管理方面,信用减值损失的暴增表明风险识别与管控体系存在漏洞,未能有效防范潜在风险。合规文化的缺失,使得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损害了银行的声誉和市场形象。

面对这些困境,北京农商行亟需进行深刻反思与全面整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执行的有效性,加快上市进程;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能力,优化资产质量;培育浓厚的合规文化,强化员工合规意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杜绝违规行为再次发生。只有如此,北京农商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赢得市场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踏上成功上市的正轨 。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