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方医药携“国内首个”KRAS抑制剂的光环叩响港交所大门,然而招股书里藏不住的是持续失血的财务真相:三年四个月巨亏超15亿元,流动负债滚雪球般逼近20亿大关。这家由两位美籍科学家掌舵的创新药企,正踩着资本枯竭的警戒线发起IPO冲刺。

核心产品深陷红海,KRAS抑制剂突围艰难

劲方医药押注肿瘤与自免药物,其核心资产GFH925(KRAS G12C抑制剂)头顶“国内首个进入注册性临床”光环。但现实冰冷——全球范围内安进Sotorasib、Mirati Adagrasib早已攻城略地,国内益方生物Garsorasib也抢先获批。全球超20款同类候选药正虎视眈眈,而NSCLC治疗领域还有众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食市场。GFH925未上市先遇围剿,商业化前景蒙上厚重阴影。

财务悬崖边行走,现金流警报拉响

一是失血不止,2022至2025年4月,累计亏损高达15.28亿元,年亏损额持续攀升;二是现金枯竭,经营现金流三年多净流出超7亿元,研发与运营持续抽血;三是债台高筑,流动负债净额从2022年9.2亿元飙升至2025年4月19.8亿元,总负债净额突破20亿元,偿债能力亮起红灯。

90人团队撑起30亿估值,美籍创始人掌舵这家仅90名员工的“精悍”药企,IPO前估值已超30亿元。创始人吕强(董事长)、兰炯(CEO)均为美国国籍,二人通过股东集团控制公司约25.23%股权。超高估值与微小团队的对比、创始人的外籍背景,或将成为港交所审视焦点。

IPO求生:最后的“资本造血”机会?

面对账面现金急剧消耗与巨额债务,劲方医药此番IPO无异于背水一战。招股书坦承:上市融资是维持运营、推进管线不可或缺的命脉。若闯关失败,资金链危机将迫近临界点。

劲方医药的港股之路,映照着18A生物科技板块的残酷生存法则——即便手握明星靶点,也无法绕过“烧钱-融资-续命”的循环。当资本寒冬未散,监管对未盈利药企上市审核趋严,劲方医药能否以“国内首个”的故事说服投资者为其巨额亏损买单?其脆弱的现金流能否支撑到核心产品杀出重围盈利?这场豪赌,答案都写在港交所的问询函里。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