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凭借“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广告语家喻户晓的葵花药业,正经历上市以来最严峻的业绩考验。7月11日晚间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仅为7000万至8500万元,同比骤降82.52%至85.61%,扣非净利润跌幅更深达88.04%至91.30%。这是继2024年营收利润双降四成之后,公司业绩的又一次深度回调。

渠道库存积压引发业绩震荡

业绩“跳水”的核心动因直指渠道库存压力。根据公司公告,前期市场非理性波动导致产业链下游医药商业端过度备货与终端用户囤货,形成库存堰塞湖。2025年上半年,公司主动采取控货策略,通过控制发货总量、降低渠道库存来修复产业链健康度。虽然短期业绩承压,但经过近一年的调整,二季度营收已显现企稳回升迹象。

成本端压力同步凸显。高位运行的原材料库存叠加生产规模缩减,导致固定成本分摊增加,营业成本上升侵蚀毛利率。这一趋势早有征兆

——公司毛利率已从2022年的57.75%连续下滑至2024年的44.89%,2025年上半年仍处于下行通道。核心产品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中成药品种,正面临中药材成本上涨与终端价格压力的双重挤压。

管理层更迭暗含战略转向

业绩调整期,高管团队加速重构。7月9日副总经理陈亮因个人原因离职,距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马新退休辞任仅半月。2024年以来,已有四位副总经理离场,包括品牌运营专家陈亮(2023年薪酬306万元)、生产管理资深高管李金明等核心成员。

与此同时,公司年内密集引入三位营销背景高管:肖淋5月上任,拥有白云山、南京同仁堂等老字号药企营销管理经验;杨阳3月上任,曾任葵花药业销售系统总经理,后历任康恩贝、叮当快药高管;刘光涛3月上任,从基层商务代表晋升的“80后”普药板块负责人。

人事更替与公司“资本+实业”双轮驱动战略形成呼应。据公告表述,调整旨在“提升营销系统整体业绩与能力”。业内人士分析,这标志着葵花药业正从传统广告压货模式,向专业化学术推广+数字化渠道转型。

营销投入剧减的悖论效应

曾以重金营销闻名的葵花药业,推广策略发生根本转变。2023年13.67亿元销售费用创历史峰值,助推当年营收达57亿元。但2024年该项支出骤降68.46%至4.31亿元,2025年一季度同比再降79.19%。费用结构更出现本质变化:曾占比80%的广告及促销费用,2024年已压缩至50%左右。

这种“节流”却未换来“开源”。2024年在销售费用削减超9亿元的情况下,营收反降40.76%,呈现“费用降、业绩跌”的同步滑坡。这与行业规律形成反差——2023年高投入曾成功撬动业绩新高。当前转型面临双重挑战:中成药OTC业务需应对中药材涨价、消费疲软及中药集采冲击;新团队能否在库存出清后重建增长引擎尚待验证。

结构性困局待解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产品结构失衡。2024年财报显示:支柱产品中成药营收24.64亿元(-40.55%);化学药收入7.13亿元(-47.59%); 仅营养保健品增长2.30%至1.86亿元,但占比不足6%。

这种依赖单一品类的风险在渠道调整期被放大。公司虽称库存已趋于良性,但历史经验表明,从消化库存到盈利复苏通常需经历

6-8个季度传导周期。而新任营销团队面临的,是一个已被过度开采的OTC红海市场——竞品同类药品已达47个批文,小儿感冒中成药集采平均降幅达53%。

从重金营销到主动控货,从年赚12亿到季度利润不足千万,葵花药业的深度调整折射出医药行业的结构性变革。当渠道泡沫被刺破,营销神话褪去光环,这家国民药企的转型实则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新营销团队需在库存出清窗口期完成销售体系重构,而资本市场对关氏姐妹领导的管理层耐心正加速消耗。据Wind数据,近三月机构持仓比例已从15.7%降至9.3%,股价较2023年高点跌去62%。在中药集采扩围、消费复苏乏力的宏观背景下,葵花药业能否借此次刮骨疗伤重现“小葵花”的黄金时代,2025年三季报将成为关键观察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