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书在多维表格这个产品上,比钉钉领先肯定超过12个月……”飞书CEO谢欣如是说道。在协同办公领域,钉钉与飞书之争早已是公开的密码。

7月9日,飞书首席商业官林婵公开喊话钉钉,“企业微信的流程都已经走完了,钉钉你们要抓紧啊”。这一天,飞书发布了AI多维表格,并同时表示飞书多维表格将登陆腾讯企业微信和钉钉平台。

而就在前一天,钉钉发布了其最新AI表格产品,强调“表格即文档”功能,突出了自然语言数据分析、表格自动化流程等AI卖点。

而在协同办公领域,根据第三方机构QuestMobile此前数据,钉钉以约2亿月活用户位居第一;企业微信月活约1亿,位居第二;飞书月活约3000万,排名第三。

尽管钉钉的月活用户远远高于飞书,但现实却还是另一种光景,2024年,飞书年度订阅收入超过3亿美元(约21亿元人民币),而钉钉的点读订阅收入却只有30亿元,这一背景是钉钉月活用户却是飞书近7倍。飞书CEO谢欣更曾公开表示,“被钉钉撬走的客户数量非常少,基本上是叫不出名字的公司,我比较少能接触到。”

在钉钉与飞书的协同办公大战中,钉钉能胜出吗?

1

钉钉AI重构成败,第一层在技术,第二层在战略

近期,一则人事变动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阿里巴巴副总裁、钉钉前CEO叶军(花名:不穷)离职。而接替他的正是钉钉创始人陈航(花名:无招)。

而据时代周报消息,自陈航回归之后,钉钉成为阿里内部为数不多重新严格执行打卡制度的部门。陈航对钉钉调整,从考勤、打卡到管理效率与产品认同感等方面。而在今年离职的钉钉产研负责人元安的离职感言中,就曾明确写到阿里内部“真正干活的人越来越少,各种推诿拖沓的人越来越多”。

但就像脉脉上网友所言,如果钉钉想用AI重塑企业流程,连内部员工都不买账还谈什么颠覆企业?钉钉想靠AI翻身,就得先解决真实痛点,让AI自动生成周报、智能排班,而不是盯着员工几点打卡。

而在过去的2024年,阿里便转向“AI优先”战略,而钉钉则被阿里定位为AI To B的入门级产品。事实上,早在2023年11月,阿里CEO吴咏铭便明确阿里云“AI驱动、公共云优先”,以AI+云计算双轮驱动发展,并同时公布了第一批战略级创新业务,即“阿里四小龙”1688、闲鱼、钉钉和夸克。

在今年的电话会议上,吴泳铭便强调:未来在企业端会有非常多用AI重塑企业内协作、协同的场景和机会。钉钉是我们最重要的、面向to B领域的AI应用。

作为阿里面向企业端最重要的AI营业资产,拥有7亿用户、超2500万的企业组织的钉钉正被阿里定位为企业智能中枢,为集团的AI战略提供数据反馈和商业验证,并反向带动阿里AI收入的增长。

钉钉积累的海量企业私有数据、定制化流程,与阿里云的通义大模型结合后,将催生私有化专属模型和AI智能体的部署。阿里年报显示,阿里云2025财年收入突破双位数增长达到1180亿元,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2025年3月,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产品Manus一夜刷屏。尽管Manus不断出走,但基于Qwen3、Claude等微调模型创造的Manus类AI Agent确实给钉钉带来了一定冲击。

但2024年,钉钉便上线AI Agent产品“AI助理”,可以以自然语言对话及实现 Agent工作流。而据民生证券研报的数据显示:AI Agent的任务长度每7个月翻一倍。预计到到2027年,40%的企业服务将由AI Agent组合交付。

资料来源:民生证劵研究院

而在AI重构上,钉钉则依托阿里云。2023年,钉钉便开始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将AI能力嵌入日常工作场景中。而截至今年4月底,阿里通义系列已开源超过200个模型,衍生出的模型数量突破10万个,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AI模型家族。依托于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大模型,钉钉可为企业提供基础模型支持,并通过AI PaaS平台实现行业化定制。

今年2月份,阿里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

同时,2025年3月,在“AI创业N次方”生态创新大会上,钉钉提出了“三免四助力”政策,免除开发者佣金、保证金及算力费用,同时提供品牌推广、销售渠道、技术支持和投资对接等全方位助力。通过“三免四助力”政策,钉钉在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其生态的同时,还能够加速AI技术在企业服务市场的落地和应用。

而除了阿里本身的大模型,钉钉在去年便加大了与其它大模型厂商的合作。据第一财经消息,2024年6月,钉钉宣布开放底模型,同时与MiniMax、月之暗面、智谱AI、猎户星空、零一万物、百川智能六家大模型厂商达成合作。

钉钉开放生态的背后,是没有一家大模型能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的现实。而能否通过一个终端入口来汇聚用户对大模型的需求,完成对各类大模型需求的调用,实现企业AI需求覆盖,成为钉钉未来的挑战。但目前,钉钉仍主要依靠于阿里的通用大模型。

这就将一家巨头产品在AI时代的成败关键选择摆在了钉钉面前,是选择继续支持阿里的AI战略,还是选择彻底开源接入更好用的AI产品。这样的战略选择,成为所有互联网产品在AI时代的关键一步。百度在文心一言实用性和知名度远落后于DS之后,毅然选择在百度搜索产品中接入DS,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保障用户体验和留存的关键抉择。

未来,钉钉有望通过AI重构工作流,实现智能数据分析、自动化审批等,从而在竞争激烈的企业服务市场中巩固优势。但钉钉这种策略与AI发展速度密切相关,而一旦AI技术的发展遇到瓶颈,钉钉在与飞书的角逐中不见得能有胜算。因此就可以理解,吴泳铭称,阿里AI战略里的首要目标,是必须追求AGI,不断追求突破模型智能能力的边界。

2

阿里,能接受“想大小通吃”的钉钉亏损多少?

在协同办公领域过去的竞争中,钉钉、飞书和企业微信形成了相对清晰的差异化定位:钉钉是“大小通吃”,既要服务中小企业,也要争夺大型企业客户。飞书则以产品体验见长,策略是锁定“新经济”企业。而企业微信的策略是,依托微信生态,为传统企业和客户提供服务。

这几年,钉钉逐渐变成了一个“功能杂货铺”,聊天、审批、低代码、AI助手等200多项功能野蛮生长,堆叠如山。此前便有用户吐槽,钉钉首页密密麻麻挤着32个可直接点击的按钮,加上浮层与子菜单,光是首页按钮就有近百个。

而在B端,中小企业嫌它太臃肿,大客户嫌它不够深。据界面新闻消息,2024年10月10日,伊芙丽集团从钉钉转向飞书,伊芙丽集团总裁孙公科表示,“伊芙丽有着'持续改善'的文化,我们希望以飞书为工具和平台,帮团队和个人解决效能问题,激活组织。

而在此前,由阿里参投的小鹏汽车,因钉钉没法满足定制化需求转投飞书。

“大小通吃”的定位使得钉钉既要服务海量、需求各异的中小企业,又要拿下高价值和定制化的大企业,这使得钉钉不得不紧盯“短期KPI”而如今,这套盯紧KPI这套打法,能适应AI时代吗?

相较于擅长商业运营的叶军,陈航有“从0到1”的狠劲,其首创和破局精神,更有能力再造一个AI版钉钉。因为钉钉是独立的“AI Agent平台”,借助通义等底层技术重塑企业协作流程,将阿里的AI能力打包成产品给B端用户。而相较于钉钉依赖于通义,飞书则选择“大模型融合”,接入DeepSeek 、豆包等大模型,实现技术协同性、灵活性。

而如果陈航上任后把钉钉的战略重心,放回到中小企业上,但中小企业天然就存在着付费能力弱、且不稳定等诸多现实问题。钉钉或难以走向商业盈利。

而陈航前任叶军则通过免费基础功能+增值服务构建护城河,实现钉钉对大中小企业客户全覆盖。从理性角度来看,按照叶军铺陈的这条路走,是钉钉目前最好的打法。但再次回到钉钉的陈航,真能说服坚持了那么久的自己吗?

而吴咏铭既然选择了陈航,应该是预备好了面向B端的亏损,但是,能接受多少亏损呢?毕竟,在与美团的零售大战中,阿里已经烧掉了几百亿,且有延续下去的可能。而据高盛一份研报显示,未来12个月(2025年7月-2026年6月),阿里的外卖业务亏损可能达410亿元。

而在阿里多线作战,持续烧钱且短时间内看不到盈利的情况下,在AI和即时零售大战间,阿里会如何做选择?目前来看,后者似乎是阿里不能输的一场商战。到时候,陈航会不会在策略上有所变化?钉钉会不会再次迎来新的人事调整呢?

而另一方面,如何让企业客户为AI功能付费也是钉钉的一大难题。据民生证券的研报显示,目前,AI Agent完成超过4小时复杂任务的成功率还不到10%,在处理复杂企业业务时,AI仍不可靠。

同时,AI功能需要用户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而钉钉的客户却“大小通吃”,从小微企业到大型集团,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科技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下,推出满足所有客户需要的AI功能,并让对方愿意付费则难上加难。

3

写在最后

钉钉依托阿里云的强大底座和“三免四助力”的生态策略,展现出重塑企业流程的潜力。然而其内部管理的阵痛、模糊定位导致的客户流失、AI技术成熟度与付费意愿的鸿沟,都构成了钉钉发展的严峻挑战。

而在阿里多线作战、资源吃紧的背景下,钉钉的AI突围战,究竟能获得多少“容忍亏损”的空间尚未可知?而陈航的二次掌舵,不仅关乎钉钉能否摆脱“功能杂货铺”的标签,更是对阿里在B端市场以AI换未来的决心与耐心的检验。

钉钉的转型之路,注定是一场与时间、技术和阿里总部耐心的赛跑。其成败,将深刻影响中国协同办公乃至企业服务市场的未来格局。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新识研究所

咸宁日报旗下,关注互联网、科技与新产业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