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新”和老龄化的“老”正不断加剧和扩大“数字鸿沟”,老年人成为“数字难民”,也成了全世界增长最快、人数最多的被边缘化人群……
7 月 19 日,首期 “智在必行” 社区为老服务赋能培训在广州增城热烈举行,近五十名一线社工、志愿者齐聚一堂,共同学习探索破解银发族 “数字困境” 的有效模式。本次培训由广州市创意经济促进会依托第十二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资助项目——“智”在必行AI乐窝,联合广州老年大学常青藤分校、增城区荔乡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机构举办,覆盖派潭、石滩、增江、中新等镇街社工站,助力社区服务工作者掌握智能化服务技能,为老年人搭建跨越数字鸿沟的“智慧桥梁”。
双轮驱动,赋能为老服务
培训采用 “技术赋能 + 服务提质” 双轮驱动模式,为参训人员带来了丰富且实用的知识技巧。“今天的培训要实现两个‘玩转’,一是要让你玩转AI,二是要让你带老年人玩转AI。”特邀讲师、常青藤老年大学特聘教师邹岱秀强调。
在AI技术赋能环节,邹老师先从基础认知入手,分类型、系统性介绍了当前主流、好用的AI应用工具,并以社工常用的PPT和海报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员们学会巧用合适的AI工具和清晰精准的指令,优化办效率。同时,为了让学员更好地掌握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特别设置了模拟AI主题教学场景的实操环节,从AI图片、视频、音乐等方面,逐步演示了从主题输入、模板选择到最终导出成品的完整流程。在认真学习后,学员们纷纷动手,通过简单的文字输入,快速完成主题活动课件、灵动的表情包、精美的活动招募海报和公益广告小视频制作,“为你疯狂点赞”“社工教你安全用电”……学员们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更深刻地体会到AI技术对提升为老服务效率的重要价值。
下午的服务提质板块由特邀老师常卜文主讲。她提出,想做好为老服务,就必须“懂老人”,还要“善沟通”,在老年人面对陌生的数字技术时更应如此。常老师深入分析了老年人的学习特点与需求,让参训者明白如何提供更贴心、更有效的服务。在沟通技巧方面,常老师重点传授了与老年群体沟通的技巧与心理辅导要点,如“共情倾听法”“任务分解法”“正向激励法”等,帮助老年人克服对新技术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助力建立更融洽的服务关系。
实战模拟,锤炼服务技巧
培训中,实战模拟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参训人员抽签分组,从活动策划到教学实施,进行主题模拟演练。
分组讨论时,各小组围绕 “如何利用 AI 工具设计一场适合老年人的智能技术普及活动” 展开热烈探讨,成员们各抒己见,将 AI 图片处理、视频制作等技能融入活动策划中,形成了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活动方案,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场景模拟中,各小组按讨论好的方案执行,由一人扮演活动老师,其他人扮演参加AI 主题沙龙的老人。“老人们”不断提出问题,“老师”则针对老年人在学习AI技术知识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运用所学的沟通技巧和 AI 知识进行耐心解答与指导。现场互动频繁,大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服务方式,锤炼服务技巧。
学以致用,助力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
构建接地气的社区老龄友好支持网络,是本次培训的重要目标。“‘智在必行’社区为老服务赋能行动是一项系统化的服务,赋能培训只是其中的一环,线下培训结束之后,我们还会通过线上持续跟进赋能服务,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大力支持参训学员‘学以致用’,作为项目服务深入基层社区的触手,结合各自社区的老年人口特点和服务需求,和我们一起开展项目‘五大’智能主题系列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快速响应,帮助老年人解决智能设备使用的问题,助力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项目方广州市创意经济促进会杨广梅书记强调说。
参训的社工小李表示:“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学会了实用的 AI 工具,更懂得了如何从老人的角度出发提供服务。回到社区后,我会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为老人们搭建一个更便捷、更温暖的社区生活环境。”
首期 “智在必行” 社区为老服务赋能培训的成功举办,为构建社区老龄友好支持网络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项目方将继续开展此类赋能培训,不断提升社区为老服务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同时组织“智享未来”“AI乐活”等系列主题活动,以此构建为老服务的长效机制,织密织牢社区为老服务网,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智能化时代的便利与温暖,真正实现“智在必行,赋能银龄”的美好愿景。

探粤
海瑞文化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