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披露的一张罚单,将重庆三峡银行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罚单显示,该行因存在九项违规行为,涉及金融数据与信息管理、账户与资金管理及反洗钱等多个关键领域,被处以警告并罚款559.2万元。这不仅是三峡银行成立以来收到的金额最大的一笔罚单,也是其在2025年被披露的第二张罚单,这一事件引发了市场和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罚单显示,三峡银行的违规行为可谓是多领域、多层次。在金融统计管理方面,违反相关规定,可能导致金融数据的不准确和不完整,影响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准确判断;账户管理规定的违反,可能使得客户账户存在安全隐患,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更是严重扰乱了财政资金的正常流转秩序;人民币反假工作的违规,对货币市场的稳定和金融安全构成威胁;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相关管理规定的违反,涉及到客户信用信息的合规使用问题,可能引发信息泄露等风险。而在反洗钱方面,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以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等违规行为,反映出该行在反洗钱合规体系建设上存在严重漏洞,给不法分子利用金融体系进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银行主体受罚,该行多位管理人员也未能幸免。时任三峡银行结算运营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任某新、理财业务部总经理耿某、数字金融部总经理季某以及法律合规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文某,均因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违规行为受到相应罚款处罚。这表明违规行为并非个别操作失误,而是反映出该行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失灵。一线业务部门领导如理财业务部总经理耿某的被罚,让人对该行理财业务的合规性产生质疑。理财业务涉及大量客户资金,一旦出现合规问题,将直接损害客户利益,可能导致客户对该行理财产品失去信任,进而影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银行在合规管理方面似乎一直存在问题。去年10月,三峡银行曾荣获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评选的“银行业2024年内控合规数智化转型全国先进企业”,然而此次巨额罚单所暴露的多领域合规缺陷,与数月前的获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着实令人感到尴尬。三峡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曾称开展了“合规管理提升年”活动,声称内控合规管理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合规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八五”普法按序推进,员工合规意识与素质提升,合规经营理念深化,报告期内合规风险可控。但今年6月,风正巴渝发布的市委巡视组对三峡银行开展巡视“回头看”整改通报全文却显示,三峡银行在4个方面存在14个问题,具体表现为42个具体问题,共制定了119项整改措施。显然,年报中的乐观表述与实际的合规状况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引发了外界对该行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质疑。
从过往业绩来看,三峡银行在业务发展上有一定亮点。2024年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表现较好,较2023年上升55.18%,达到了3.23亿元。然而,该行理财领域业务板块本就较小,去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收中所占比例仅6.19%,此次理财部门关键领导陷入罚款丑闻,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高净值客户而言,银行的合规经营和稳健管理是选择金融服务机构的重要考量因素,此次事件很可能导致高净值客户转向国有大行或头部股份行,这对三峡银行的业务拓展和市场份额提升将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查阅三峡银行历年年报会发现,此前年份该行在赔偿及罚金损失科目的营业外支出均未达到五百万元,且最近几年年报均称报告期内,该行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层成员无受监管部门处罚情况发生。而此次巨额罚款显然与这些年报内容不符,让人不禁对该行年报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或许存在一种可能,此次受罚的法律合规部门二把手,只是恰好与总经理文辉姓氏和名称长度相同,经历相似,且此前颇为低调未有任职信息流出,因职级不够未被年报披露,所以不为外界所知,但这种巧合实在难以消除外界的疑虑。
此次罚单事件给三峡银行敲响了警钟。合规经营是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基石,任何忽视合规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三峡银行需要深刻反思,全面梳理内部管理和合规体系,加强对金融数据与信息管理、账户与资金管理、反洗钱等关键领域的管控,强化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合规意识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业务在合规的轨道上运行。同时,在信息披露方面,应保持真实、准确、完整,避免误导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督促其切实履行合规义务,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