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看似普通的消费投诉,揭开了啤酒老字号珠江啤酒(002461.SZ)的深层隐忧。全国12315平台信息显示,2025年3月底及4月初,珠江啤酒接连因“不履行三包义务”及“拒不履行合同约定”被消费者投诉。虽经广州市海珠区市场监管部门调解成功,但其渠道管理问题已然显露。
投诉仅是企业运营压力的冰山一角。这家扎根广州40年的啤酒企业,在刚刚经历掌门人更迭后,正面临比消费者投诉更严峻的挑战——难以突破的“华南牢笼”。2024年财报显示,珠江啤酒高达95.81% 的营收来自华南市场,省外营收不增反降,同比下滑10.37%,占比萎缩至4.19%。
五任掌门:光环下的遗憾
珠江啤酒的发展史堪称一部“守业与突围”的编年史:奠基者刘志清(1980-90年代),引进国际技术,建成亚洲最大单体啤酒厂,推出中国首款纯生啤酒,奠定广东霸主地位(市占率一度超60%);救火队长杨荣明(1998年上任),在青岛、燕京等巨头南下抢食的危局中引入比利时英特布鲁(现百威英博)战略投资,输血国际经验,助企业扭亏为盈;上市推手方贵权, 成功推动珠江啤酒登陆A股,提出全国化战略并启动产能外迁与文创园区建设;增长引擎王志斌(2017-2025),深化“3+N”(后调整为“雪堡、纯生、珠江+特色”)高端化战略,推动业绩飞跃——2016至2024年营收增长60%,净利润暴增7倍,高档产品收入占比突破70%。然而,全国化始终是历任掌门的“未竟之业”。王志斌留下的,是一个业绩亮眼但高度依赖华南的珠江啤酒。
“外行”黄文胜接棒:挑战与机遇
2025年6月,通信行业出身的黄文胜正式接替到龄退休的王志斌,成为珠江啤酒第五任董事长。这并非珠江啤酒首次迎来“空降兵”,第二任掌门杨荣明同样来自外部(广州国企体系),并成功带领企业走出危机。
黄文胜自2020年“空降”担任总经理,其五年成绩单不乏亮点:产品推新,主导推出7鲜生原浆、珠江识叹、雪堡IPA、南越虎尊等多款高端新品;渠道创新,力推“珠江原浆体验店”模式,2024年新增244家,加速全国布局(目标500家);降本增效, 助力公司费用效率优化,2024年毛利率达46.30%,为近四年高位。
在黄文胜与王志斌搭档的五年间(2020-2024),珠江啤酒营收增长约30%,盈利增长约40%,2024年净利润增速近30%,远超行业。
靓丽财报下的三重隐忧
尽管珠江啤酒2024年营收57.31亿元、净利润8.10亿元,双双创历史新高,但光鲜数据难掩结构性风险:全国化严重倒退, 省外市场营收下滑超10%,占比跌破5%,全国份额仅约4%。过度依赖广东市场,抗风险能力存疑;高端化触及天花板,高档产品(纯生、雪堡等)营收占比已高达68%,中高档合计近90%,产品结构升级空间极其有限。竞品青岛啤酒中高端销量占比约72%,华润、燕京仍在奋力追赶;巨额募资“沉睡”, 2018年定向增发募资43亿元,截至2024年末仍有25.99亿元躺在专户“吃利息”,多个承诺项目(如产能扩建、营销网络建设)进展迟缓,资金使用效率遭诟病;渠道结构失衡,严重依赖传统渠道(营收占比近90%),电商(1.54%)和夜场(1.24%,且毛利率最低)渠道开拓严重不足。
未来十年:存量搏杀下的生死考验
中国啤酒行业已进入残酷的存量竞争时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啤酒企业产量同比下降0.6%。更严峻的是,人口结构变化预示着未来十年适龄消费人群将持续萎缩,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华润、青岛、百威等巨头集中。“不出华南,就是等死” 成为悬在区域啤酒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技术派出身的黄文胜,能否复制杨荣明当年“外行领导内行”的成功?其面临的挑战清晰而艰巨:如何破壁? 在巨头环伺下,找到省外市场有效拓展的路径,真正启动全国化引擎;如何挖潜? 在高端化空间见顶后,寻找新的可持续增长点(如精酿、跨界、体验经济);如何盘活? 高效利用沉睡的巨额募集资金,加快战略项目落地;如何平衡? 在巩固华南根基的同时,避免过度投入导致的“本土依赖症”加剧。
珠江啤酒的“四十不惑”,迎来的并非从容,而是一场决定未来二十年行业版图位置的突围之战。新任掌门黄文胜的通信行业思维,能否为这家传统酒企注入破局新动能,市场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