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病房走廊,静得能听见监护仪的滴答声在空气中轻轻漾开。推开15床的房门,一抹暖黄的灯光从角落漫出来——75岁的李伯伯正伏在那张褪色的折叠方桌上,一笔一画地写着什么。钢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极了当年他握着粉笔在黑板上起舞的韵律。
“李老师,这么晚还在‘备课’呀?”我放轻脚步问道。他抬起头,脸上的皱纹随着笑意舒展开:“人老了觉少,写写字反倒踏实。以前教孩子们写,现在写给自己看。”灯光下,泛白的鬓角闪着细碎的银光,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还能映出三尺讲台上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模样。
这位退休的老教师,曾用双腿丈量过无数间教室的长度,如今却被左小腿的恶性肿瘤绊住了脚步。化疗的副作用像无形的枷锁,常常让他累得抬不起胳膊,儿女们被工作缠得脱不开身,难得陪在身边。但每次查房,我总能撞见那个奇妙的“病房课堂”:折叠桌支在病床边,笔记本摊开着,上面密密麻麻爬满了字——用药时间、饮食禁忌、护理要点,一笔一画都透着当年批改作业的认真。
“闺女,你瞅瞅我这‘作业’对不对?”那天他捧着笔记本递过来,神情像等待打分的学生。我翻开泛黄的纸页,突然就湿了眼眶——这哪里是病情记录?分明是对生命的虔诚:
“2月18日,马护士说饭后要散步15分钟,得记牢。”
“3月2日,输完化疗药要多喝温水,像给身体‘大扫除’。”
甚至有红笔圈住的句子:“今天护士小张夸我气色好,这可得当成功课好好做。”
化疗结束前夜,我值夜班时又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李伯伯朝我神秘地招手:“来,老师给你看份特别的‘作业’。”他展开信纸,工整有力的字迹跃然纸上:“致肿瘤科全体医护人员:今天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
次日清晨交班时,李伯伯在儿子的搀扶下走进医生办公室。他特意挺直了腰板,像当年在讲台上朗诵课文那样,用带着沙哑却格外洪亮的声音读完了感谢信。当那面“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除病痛”的锦旗展开时,恰好有阳光穿过窗户,把金字照得闪闪发亮,像撒了层碎金。
在肿瘤科,我们见多了生命的脆弱,却也总被李伯伯这样的坚韧打动。那张折叠桌,那本写满字的笔记,那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疾病能侵蚀身体,却永远打不败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不仅是病痛的治疗者,更是生命的见证者。当患者把沉甸甸的信任交到我们手上时,能做的,就是让这份信任在疼痛与希望之间,开出最温暖。
来源: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通讯员:于磊
编辑吴冬霞
审批:王 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