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

中原网讯(记者 王战龙/文 徐宗福/图)在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二七广场、CBD等城市地标的实时画面跃入屏幕;游人如织的郑州东站、80多公里外的少林寺景区立刻铺展在眼前。

数字孪生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城市治理的未来,作为人口超1300万的特大城市,郑州积极推进“党建网”+“政务网、视联网、物联网”+“城市运行、应急处突、经济运行等专网”融合,打造全市域7755.1平方公里全覆盖、全贯通、全应用的“1+3+N”城市运行智能感知体系,探索特大城市治理向高效能治理跃进的“智治”之路。

服务群众更加精准高效

网格,是郑州实施治理、服务群众的基础单元。

打开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平台最小的治理单元——网格,一张图就可以清晰了解区域内楼栋、人口、道路等硬件信息,也可以明了低保、特困、高龄、残疾人等不同人群分布信息。

郑州按照“规模均衡适度、任务能力匹配”原则,在城市社区,按照300户至500户的标准划分“社区网格”7763个,以“50户至70户、2小时内完成入户排查、宣传动员”为标准细分“微网格”46942个;在农村,以村民小组为基础划分“农村网格”11357个;在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商圈市场等人员密集、人口流动频繁的重点区域,设置“专属网格”4707个。

所有的网格被孪生成全市统一、多方共享、动态更新、精准识别的二维高清网格电子地图,实现政法综治、城管、信访、市场监管等各类网格多格合一,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体系。

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人、地、物、事、情、组织”六要素数据进行数据化归集、网格化关联,经过可视化分析、智能化监管、数字化建模,打造出一个“云端”看得见的郑州。

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正在悄然改变着服务群众的速度和效率。

在郑东新区,发现单元楼门口出现地面积水,拍照上传渗漏点坐标定位、积水影像等关键信息,几分钟后,物业工程部携带专业设备抵达现场进行处置。

在高新区,史女士家洗衣机接口脱落,引发用水异常,智能水表即刻启动“异常用水预警”,网格人员12分钟赶到现场,避免“水漫金山”造成更大损失。

在登封,一女士骑电动车途经少室路,发现路面出现凹陷。她通过郑好拍App上传现场照片,不到30分钟,市政养护车辆就抵达现场,次日清晨,路面恢复,隐患消除。

城市治理跃升的“数智驱动”

作为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神经中枢”,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以三级城运体系和基层网格体系建设为载体,为城市治理注入“数智驱动”。

灾害天气期间,接入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平台的“数字城管”就展现出它非凡的“科控力”。全市415个重要点位的感知和监控设备即刻启动——这些带有传感功能的监测“神器”,将152个道路积水点、12条隧道、30座桥涵、28条明沟、“两河一渠”等重点点位的信息即时回传至指挥中心。

当道路出现积水,布置在道路上的监测“神器”立即将信息传至指挥中心,系统也会第一时间“唤醒”相关责任人,赶赴现场消除隐患。

在城市隧道,“智慧大脑”也正在监控着隧道的“一举一动”——传感器实时测量隧道内的有害气体、风速风向和路面积水情况,设施状态、预警提示、远程调度和实时反馈“一网统管”。

目前,郑州已接入机场、车站、医院、商圈等13万余路视频、1567个高位探头,贯通融合垂管的森林消防、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视频资源,推进燃气、水务、热力等21.93万台物联设备接入全市物联网平台,实现“一屏(一端)”全面掌控城市运行状态。

这些布置在城市各个地方的“千里眼”“顺风耳”,将各类信息汇总至平台,经过“智慧大脑”的超级运算,为城市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确保突发事件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中原网

中原网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