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在8楼骤然停摆,按钮灯光骤然隐入黑暗,此刻6岁的文文用稚嫩的手指按下报警键,和小伙伴背靠电梯壁调整呼吸,双手扶住两侧栏杆,双腿如小树苗般稳稳扎根,这组被网友称为“教科书式的自救”动作,实则是生命教育最生动的诠释。
在这个被焦虑裹挟的今天,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却鲜少思考“如何让孩子在意外来临时稳住生命之舵”。文文的镇定,源自母亲日常的“灾难情景模拟”,火灾逃生路线图贴在家中的冰箱上,地震避险儿歌成为文文睡前的故事,连超市购物时妈妈都会问文文“如果扶梯突然停止了,怎么办?”……这种将安全意识编织进日常生活的教育,让知识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铅字,而化作成肌肉记忆里的本能。
文文用电话手表准确报出位置时,无疑小女孩展现出来的是她在危机中的能力素养。这让人想起日本小学的防灾训练,孩子们会定期在模拟地震中练习判断建筑物的结构安全、规划逃生路线、甚至计算救援到达时间。真正的生命教育,从不是制造恐慌的恐吓式说教,而是通过反复演练将“生存智慧”转化为第二本能。
当我们在为“文文们”的冷静喝彩的同时,是否认真思考过我们的教育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生存工具箱”?那些被应试挤压的安全课程、因疏忽搁置的应急演练、对风险认知的刻意回避,都在无形中剥夺着孩子掌握命运主动权的机会。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在面对黑暗时,既能点亮心中的灯,也懂得如何寻找出口的光。
作者简介:
潘辰瑶,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芜湖市诗人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及新媒体,另有多篇作品获得省、市征文奖项。

潘辰瑶
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芜湖市诗人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