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冰溪洋
蝉鸣把午后晒得蔫蔫的,柏油路蒸腾着热气,连窗台上的仙人掌都懒得舒展刺儿。这时巷口老槐树下传来"扑啦扑啦"的声响,像给凝滞的空气安上了齿轮——张大爷的蒲扇正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竹椅边的大黄狗把舌头伸得老长,倒像跟着那节奏喘气。
卖冰棍的三轮车叮铃铃碾过街角,老板娘用草帽当扇子,手腕转得飞快,草帽沿儿扫过胳膊肘,带起的风里混着绿豆沙的甜香。穿蓝布衫的老先生坐在茶馆门口,折扇"唰"地打开,竹骨磨得发亮,扇面上"清风徐来"四个字被风熏得发暗,摇起来不疾不徐,风都带着斯文气,倒比杯里的凉茶更解暑。
最有意思的是晚饭后的胡同。竹床竹椅在路边排开,大蒲扇是绝对主角。李奶奶给小孙子扇着风,扇面总往孩子头顶歪,自己后颈的汗珠子顺着皱纹往下淌也不顾。蒲扇边缘磨得发毛,却越扇越顺手,像老伙计般懂人心——天越热,它摇得越沉,风里带着草香与汗味,是最实在的体贴。几个老爷子凑着下棋,捏棋子的手悬在半空时,另一只手的蒲扇也停了,等棋子"啪"地落定,"扑啦"声才又跟着笑声一起响起来。输棋的老王头偏要猛扇几下,像是要把晦气扇走;赢了的老李却慢悠悠摇着,扇风里都带着得意。有回二柱子赢了棋,高兴得把蒲扇往腿上一拍,惊飞了扇面上歇脚的萤火虫,引得满胡同笑骂。
戏台子上的扇子又是另一番模样。花旦捏着团扇遮半张脸,碎步挪着,扇沿儿轻轻扫过鬓角,风都带着脂粉气。老生的折扇"啪"地合在掌心,往案上一拍,唱腔就跟着起来了。戏台边卖瓜子的小贩,一边用蒲扇赶着飞虫,一边跟着戏文哼调,扇风时总往看戏的娃娃手里塞颗瓜子,扇柄上的红布条跟着动作甩得欢。台下看客也不闲着,手里的扇子跟着鼓点摇,遇到叫好的地方,几十把扇子同时往空中一举,影影绰绰的,倒比戏台子上的灯还热闹。
后来楼里安了空调,"呼呼"的冷风把蒲扇的影子吹进了储藏室。有回停电,张大爷翻出蒙尘的蒲扇,手指刚搭上缠着布条的扇柄,就想起那年夏天给发高烧的孙女扇了整夜,扇面都被汗浸得发了黄。他试着摇了两下,"扑啦"声里,隔壁的李奶奶也打开了窗户,手里竟也握着把旧蒲扇。三楼的赵婶听见动静,举着把塑料扇下来了,"还是老法子管用",两扇相碰的"啪嗒"声,倒比空调外机的轰鸣更让人踏实。
现在偶尔还能见到摇扇子的人。公园里打太极的老爷子,折扇展开当道具,慢悠悠转着,倒像是给招式伴奏。菜市场里卖豆腐的阿婆,守着摊子摇蒲扇,扇风时总往豆腐筐上斜,怕热气熏坏了嫩豆腐,那小心翼翼的模样,倒比空调房里的冷气更让人记挂。
天最热的时候,站在树荫里摇一把扇子,才懂这里面的门道。急着扇只会越扇越躁,慢慢摇着,风里就有了耐心。扇柄磨得发亮的老扇子都知道,真正的清凉不在风里,在那一下一下与光阴合拍的节奏里——老扇子摇出的风里,藏着一辈辈人的活法,不急不慌,把日子的热与凉,都扇成了刚刚好的温度。
作者简介: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男,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资深博主,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其大量作品覆盖中国作家网、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中国知网、大河网、顶端新闻、大象新闻、今日头条、百度、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简书等众多主流网络平台。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

冰溪洋
冰溪洋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