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_米芾_苕溪诗

  款识题跋:

  款识: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创作年代:

  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年)

  钤印:

  收藏印:绍兴、项元汴诸收藏印、乾隆御览之宝。

  元祐三年,暮春之交,米氏游苕溪而赋诗,继以笔墨写之于素笺。卷帙三十五行,计三百九十四字,书成一篇,曰《苕溪诗》。是稿也,字行间气韵流转,笔意纵横,墨色浓纤互出,若山川云水之变,似风雨骤至之势,忽重忽轻,若击鼓疾走,或如羌笛悠悠。

  其笔用中锋直下,行若飞禽,势如脱兔,提按分明,转折如斩铁。疏处有致,密处不逼,欹侧生姿,欹正得宜。首行沉稳,似江初流,渐而纵肆,乃波澜顿起。书至半幅,情入高远,运笔如风卷残霞,势若雷霆击壁,末行回旋收束,笔意归静,若夜雨入梦,水波不兴。

  米氏天性颖异,性癫而意超。自幼喜笔砚,喜奇石,遍学晋唐法书,尤爱王羲之《兰亭》,又不拘法度,自出机杼,融诸家之美,化规矩为自然。是篇《苕溪诗》非惟书艺之现,更乃其心境之映。其诗言苕溪春景,水清山幽,柳拂溪岸,禽啭幽林,渔舟唱晚,云影浮空。读之如历眼前,字中有画,画外有声。

  当时米氏游于苏、常之间,过苕溪,览山水之胜,情怀浩荡。无锡未至,心已醉于溪山之趣。遂赋长句,书以自娱,墨成卷轴。其书非矫揉造作,非摹拟古人,而出自胸臆,笔底风雷,心中烟霞,俱为纸上所现。

  卷后多鉴藏家题跋,钤印连连,或有元人题署,明代士大夫墨迹,清宫旧藏印玺。是稿流传千载,观者如堵,传者踵继,得者若宝。后人评曰:“此卷集诗、书、画、心于一纸,诚宋人尚意之极致。”

  米氏之书,以癫为誉,然其癫非狂,乃脱俗之气,乃破绽中之美,乃灵台无滓之真。是卷一观,便知其人。笔不离意,意不离情,情不离景,景不离道。虽一纸之幅,实天地之形,虽一诗之字,乃性灵之语。

  观其用笔之势,如山川之峻拔,若松竹之劲挺。重处如崩雷碎岳,轻时若蝉鸣柳枝。横画如长风破浪,竖笔似流星坠地。点若雨滴荷心,钩如玉带垂空。其书有音,有气,有神,有骨,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思接千载。

  昔人云:“书者,心画也。”《苕溪诗》之书,乃米芾之心画也。心游苕溪,神驰山水,笔随意动,墨逐心生。非独见其艺,更见其情;非徒观其字,实窥其人。

  苕溪水流未息,米字神韵犹在。其迹虽纸墨,其魂则山川。后之览者,当闭目凝神,勿唯视其形而忘其意,勿求其貌而失其真。能读《苕溪诗》者,当能识米芾之心,当能通宋人之志,当能得书道之源。

  千年之后,纸色或淡,墨痕或蚀,然其神不灭,其美长存。卷在案头,似水自东流,风自南来,诗意宛转,书情荡漾。观之,如与古人对语;念之,如闻溪声入梦。斯为书法之至境,斯为文心之永光。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