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微塑料污染认知,提高生态监测实践能力,7月16日下午,我院“黄河绿盾”生态保护团在院团委书记田原、院团委老师马蒙恩的带领下,于龙子湖校区力行楼244会议室开展微塑料研讨会和实践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深化团队成员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认知与探索。
本次研讨会特邀我院环境系桂新老师全程指导。会上,桂新以“减塑护环境,从‘微’做起”为主题为同学们讲解,从“什么是微塑料”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了微塑料的定义、分类及物理化学特性,并结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举例说明微塑料在水体、土壤中的分布与潜在危害,帮助成员建立系统认知。在“微塑料的来源”环节,她特别强调了生活中一次性塑料用品、洗护用品等易被忽视的来源,引发成员们对“身边污染”的关注。谈及“美丽中国行动”时,桂新鼓励团队成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需要青年力量,从识别问题到参与治理,每一步都是行动”。
随后,团队成员先后前往我院相关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特邀我院林学系岳肖晨老师指导讲解,他结合多年科研实践,不仅详细介绍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颗粒计数器等专业仪器的特点功能,还通过实时操作演示,让大家亲眼看到仪器如何精准捕捉环境样本中微塑料的细微踪迹——从检测微塑料粒径的纳米级差异,到通过成分溯源锁定其可能的来源(如塑料瓶降解、纺织纤维脱落等),每一个数据的呈现都清晰展现了科技在生态监测中的关键作用。
期间,同学们不时驻足提问,围绕仪器的检测精度、数据误差控制等细节展开交流,在互动中深化了对“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认知。
最后,团队成员返回会议室开展植物标本制作体验活动。团队志愿者简要演示了标本采集整理、压制固定等步骤要点。成员们分组协作整理叶片、压实样本,在实践中体会耐心细致的重要性,为后续研究积累实操经验。整场活动环环相扣,在理论讲解与实地操作的结合中,不断加深成员们对生态保护的认知。
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让“黄河绿盾”生态保护团成员对微塑料污染及生态监测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大家参与生态保护实践的热情。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推进黄河流域微塑料污染调研与科普宣传,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保护使命。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