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何威
来源|贝多财经
2025年7月1日,在一场品牌焕新活动上,平安好医生(HK:01833)董事长李斗公开表示,要“用医疗科技让广大用户得到更专业的全程守护,我们一直在路上。”
李斗称,未来,平安好医生将持续推进集团2.4亿个人金融客户的医疗服务覆盖和健康档案建立;充分利用医险数据闭环,自研医疗大模型和训练适配医疗场景的垂域模型等独特优势,加速推进AI大模型在复杂疾病的多学科会诊等场景的应用。
这是平安好医生自2024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以来,李斗抛出的重磅AI计划。但是,真正的转折点,或许不在于AI战略多么重磅,而在于战略能否予以落地。AI被推上台前,不应是装饰,而应成为重塑服务半径与生态能力的支点。
这一轮战略换新能走多深、站多稳,或许营收、利润等明面增长背后的数据,进而了解平安好医生的现在以及未来。
一、盈利成绩单,扭亏底色几何
2025年3月,平安健康(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交出了一份全年盈利的答卷,48.1亿元营收、8832万元净利润,一扫亏损的历史。这家诞生于互联网医疗风口的平台,是否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转折时刻?
图源:平安好医生2024年年报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好医生的扭亏,是一种以值得资本想象的内生成长为硬核的盈利,还是一种以“收缩求稳”为核心策略的阶段性结果?从财报看,平安好医生2024年实现“扭亏”,但利润的抬升,与“三费”大幅压缩所带来的改善不无关系。
2024年度,平安好医生销售及营销费用为7.64亿元,同比减少8.6%;管理费用为9.30亿元,同比下降37.2%。其中,研发费用为3.80亿元,同比降幅为29.2%。
而结合其财报及公开信息显示,过去几年里,平安好医生的员工人数也经历了持续压缩。其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员工数量为3425人。而2024年年中报则显示员工数量为1446人,减少1979人。
值得关注的是,平安好医生盈利与压缩之间,也留下了不少隐忧。譬如,管理费用的大幅缩减或牺牲组织弹性;营销支出压降可能削弱获客能力;更关键的是,在公司对外宣称AI战略转型的同时,却大幅削减研发支出,或可能影响创新能力与技术突破。
进一步看,其2024年年报显示,平安好医生的“其他收入”与“其他收益净额”分别为3482.2万元和4624.6万元,降幅分别为75.6%与48.6%。走过2024年的盈利之路,平安好医生未来真正的增长潜力在哪里,或有必要打个问号。
二、倚赖母体,自身造血之难
对资本市场而言,这种做法或不足以改变对平安好医生的长期预期。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扭亏后的平安好医生,市值并未能快速回升。截至2025年6月30日收盘,平安好医生市值为189.56亿,与其此前1700亿的市值相去甚远。市场的冷静,或说明一部分投资者没有将这次扭亏视为基本面的改善。
图源:腾讯微证券
值得注意的,投资者心中的另一疑问或是,从发展轨迹看,平安健康自诞生起便深度绑定平安集团的医疗健康生态。从资源导入、客户转化、技术接口,到品牌背书,几乎都倚靠集团体系完成。也正因如此,它一度被视为平安集团医疗闭环的关键拼图,是集团内向整合与外部创新的“链接点”。
但在真实的业务运营中,这种依附母体发展的模式,却逐渐演变为增长的“天花板”。在其最新架构调整后,平安好医生明确将赋能平安体系作为业务重点,将To C转型为To B,全面强化面向寿险、产险等平安子公司的服务职能。这一调整短期内或可以稳住基本盘,也的确部分解决了流量和业务来源的问题。
背后的挑战在于,这种增长是否具备可复制性?其依赖于母公司的资源调度背后,一旦集团战略方向或组织重心发生调整,平安健康自身的生存能力与业务延展力是否会严重受限?更关键的是,这种“体系内”的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安好医生向更广阔市场的拓展能力。
而市场定位的模糊,也有必要关注。一边是线上问诊、健康管理与C端会员业务的收缩,另一边是企业客户服务、保险协同与AI医疗的上马。从F端金融客户、B端企业客户再到C端个人客户,平安好医生试图“多点开花”。但是,在集团庞大生态之下,平安好医生的战略愈发需要定力。那么,平安好医生是否已逐步具备了作为独立平台的战略聚焦力,是否拥有了集团服务链条中的严密且贯穿全局的节点?
其To B协同与生态链接被反复提及,在实际落地中,是否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终局场景,又是否已经构筑了稳定的用户黏性与价值闭环?这些问题,事关生态赋能,也事关这家被寄望独立起飞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未来。而其若以具备反哺集团的反向支撑能力,给资本市场一份颇具价值的成绩单,这样的平安好医生将注定会被更多投资者期待。
在资本市场估值风向发生变化的当下,“故事”的作用已经极为有限。AI、数字医疗、慢病管理、线上诊疗等曾是互联网医疗故事的高光词汇,但如今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已经很难在这些关键词中讲出自己的独特性。更早期强调的AI问诊、一站式健康管家等没有能形成平台化输出能力,不论从用户体验、医疗资源还是场景整合来看,市场感知度和用户活跃度并不突出。
真正的自我造血,必须是建立在商业模式清晰、核心服务不可替代、客户心智长期稳定的基础之上。而一旦离开母体,这家公司能否独立生存,并真正走进资本市场认可的成长轨道,目前看仍是未知数。
三、巨额分红,高管薪酬近千万
在平安好医生2024年实现历史性扭亏的同时,该公司董事会宣布以每股9.7港元的标准派发特别股息,合计金额将超过100亿港元。根据董事会文件,这笔分红资金明确来自“储备的股份溢价账户”,即资本公积,并非经营性现金流或净利润积累所得。
图源:平安好医生相关公告截图
进一步阅读披露内容可知,公司计划通过“以股代息”或“现金+配股”的混合方式进行股息分派,同时表明此次派息将动用截至2024年6月30日为止,约合人民币100亿元的股本溢价账面余额。换言之,这不是一场基于经营性胜利后的利润回馈,而是一次动用资本市场募资结余的账面“再分配”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资金原本应服务于公司中长期发展目标。此前在IPO与后续配售阶段,平安好医生向市场承诺该部分资金将用于拓展医疗服务、技术平台投入与境内外战略布局。如今,这一承诺被董事会正式修改,调整为用于营运资金与特别股息分派,实质是将前期融资“转为”短期回报。
图源:平安好医生相关公告截图
对平安好医生而言,这一举措或带来两种可能。一方面,它或许说明公司管理层对于现阶段医疗互联网盈利模式的不确定性,对外并购、扩张路径难以落地,从而选择释放账面价值以增强市场信心;但另一方面,它也说明企业在成长路径上的可持续性难题,在业务尚未建立稳定自循环、AI医疗战略尚处初期探索之际,便将资本用于分红,而非业务结构优化或技术研发,恐将影响长期价值基础。
再看高管薪酬层面。根据2024年财报披露的数据,董事会主席(即董事长)李斗全年薪酬合计为907.7万元,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其中,工资及薪金为550万元,绩效奖金130.1万元,养老金成本4.6万元,其他社会保障与住房福利等128.3万元,其他薪金成本94.7万元。
相比之下,时任平安好医生执行董事、总裁吴军(于2025年7月辞职)2024年薪酬合计为632.1万元。其中,工资及薪金177万元,绩效奖金324.2万元,养老金4.8万元,其他社会保障与住房福利89.1万元,其他薪金成本37万元。
图源:平安好医生2024年年报
表面上看,这一高达907万元董事长薪酬的方案,无可厚非,但回到公司经营本身,其2024年全年净利润为8832万元,两位高管合计薪酬占比约17.43%。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好医生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为3.80亿元,同比下降29.2%。而这,恰恰发生在董事长李斗频频提及AI技术正重构大健康产业的格局之际。资本市场需要的是可量化的变量,而非想象力溢价的故事。
曾经,AI对于互联网医疗而言,代表着降本提效的技术“解药”;如今,AI的门槛被不断拉高,要真正落地,势必离不开巨额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才能在AI大模型赋能大健康领域有所突破。
此刻的平安好医生,是否还在用既往的框架读未来的考卷?即,以财务“盈亏线”为战略“拐点”,以分红兑现大股东信任,以AI蓝图带给市场想象。真正决定长期价值的,从来不是一次财务翻红,也不是一次品牌焕新发布会,而是结构清晰的研发能力与可持续的盈利质量。
就在本文开头的这场活动中,平安好医生官方还公开表示,中国平安的“953”AI科技底座(9大数据库、5大前沿技术实验室、3家科技子公司),一直全方位支持平安好医生夯实差异化竞争的壁垒。
如此看来,即便是在AI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地上,平安好医生也未曾离开母体的“输血”。

贝多财经
贝多财经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