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换牙时,门牙中间像被胶水粘住一样,两颗牙“手拉手”长在一起,这种奇特的牙齿现象,其实有个专业名字——融合牙。
今天,我们就用最通俗的方式,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融合牙:牙齿界的“连体双胞胎”
融合牙,就像牙齿界的“连体双胞胎”,是两颗或多颗牙齿的牙胚在发育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亲密相拥”,最终长成了一个整体。从外观上看,它比正常牙齿更大、形态也更奇特,就像把两颗牙齿“捏”成了一颗。在儿童乳牙列中,融合牙较为常见,恒牙列相对少见。
融合牙并非“双胞胎”,而是两颗牙的“畸形结合”,因此它的牙根数量可能多于正常牙,比如两颗牙融合后仍有两根牙根。
牙齿为什么会“长在一起”?
目前科学界对融合牙的具体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或家族中有融合牙史,孩子出现的概率会更高。
发育异常:在牙齿形成的关键期(胚胎6-8周),牙胚受到物理挤压(如颌骨空间不足)、化学刺激或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牙胚融合。
局部压力:乳牙早失或间隙不足时,邻牙可能因拥挤而“挤”在一起,增加融合风险。
融合牙会带来哪些影响?
颜值小烦恼:融合牙的形态异常(如牙冠宽大、中间凹陷)可能影响笑容美观,尤其对注重形象的孩子来说,可能产生心理压力。
清洁大挑战:融合牙的缝隙和凹陷处容易藏匿食物残渣,增加蛀牙和牙周病的风险。
咬合隐患:如果融合牙占据过多空间,可能导致邻牙移位或咬合紊乱,影响咀嚼功能。
发现融合牙怎么办?
发现孩子有融合牙,家长不必过度焦虑,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口腔医院就诊是关键。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定期观察:若融合牙没有明显症状,不影响恒牙胚发育,且对美观影响较小,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密切关注牙齿变化即可。
积极治疗:如果融合牙出现龋坏,或影响恒牙萌出,就需要“对症下药”。比如通过补牙治疗龋坏;通过手术助萌或拔除融合牙,为恒牙生长“腾出空间”。
如何预防融合牙?从小做好牙齿“守护者”
虽然遗传因素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从生活细节入手,降低融合牙发生风险:
孕期防护:准妈妈要做好孕期保健,避免病毒感染和药物滥用,为胎儿牙齿健康发育“保驾护航”。
儿童护牙:从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开始,就要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用柔软的纱布或指套牙刷帮孩子清洁牙齿,稍大后教会正确刷牙方法,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不少于2分钟。
避免外伤:在孩子乳牙期,要特别注意牙齿保护,选择合适的玩具,教导孩子安全玩耍,防止摔倒磕到牙齿。
定期检查:每半年带孩子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医生简介:
彭源,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河南省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儿童乳牙及年轻恒牙的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的诊治,年轻恒牙外伤的诊治,熟练掌握各种儿童口腔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低龄儿童心理行为辅导,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专注研究疑难龋病,年轻恒牙外伤,低龄儿童猖獗龋的治疗方法。

郑州口腔
郑州市口腔医院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