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杜向东 卢松娥


骄阳炙烤着豫中大地,初夏的河南登封颍阳镇裴塘村,空旷的田野似一块等待描绘的画布。微风拂过,尚未播种的土地散发着质朴的泥土芬芳。此时,一阵隆隆的机器声打破宁静,杨家将AI玉米三角定苗播种机如一位无畏的开拓者,稳健地驶入这片田野。它所经之处,仿若魔法施展,玉米种子以三角阵型精准落土,灌溉带也随之悄然埋下,瞬间勾勒出整齐的种植网格,一幅科技与农耕交融的画卷在大地上徐徐铺展。近日,记者亲赴此地,见证了由郑州市双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的这项创新技术为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传承匠心:从杨家将精神到农业科技创新

“办企为农,报国为民”,这是郑州市双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刚心中坚守的信念。回溯至2022年,公司凭借不懈钻研,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实现精细化作业的三角定苗玉米播种机。该播种机融合电驱、电控及气吸技术,宛如一位精准的画师,将播种过程雕琢得智能而精确。

杨建刚介绍,播种机依托电机与AI技术,可自如调控每亩地的种子用量、株距设定及肥料投放量。驾驶室内,配备三个屏幕的电子监控系统犹如忠诚的卫士,时刻监测化肥漏施与种子播撒异常情况,极大提升了播种精度。尤为关键的是,三角定苗种植模式采用交叉错位布局,为玉米生长营造了更为理想的通风与透光条件。杨建刚形象地比喻:“这恰似为玉米搭建了科学的成长摇篮,是增产增收的核心秘诀。”

田间见证:种粮大户增产又省心

颍阳镇北寨村五组的种粮大户杨占强的百亩玉米田,无疑是杨家将播种机卓越性能的生动注脚。杨占强感慨:“使用这台机器,最大的体会便是省心,而且产量显著提高!”他细细算了一笔账:传统种植模式下,每亩约种植4500株玉米,而采用三角定苗模式后,每亩种植量可达5000株以上。“种植密度增加,光照又科学合理,每亩增产几百斤轻而易举。”2023年,漯河市舞阳县的实测数据更是令人瞩目,使用该播种机种植的玉米田,亩产突破1092公斤,一举刷新黄淮海地区的产量纪录。

除了产量提升,机械化作业大幅削减了人工成本,这让杨占强赞不绝口。“往昔追肥需人工下地播撒,一天下来耕种面积有限,如今机器同步完成灌溉施肥,农人无需踏入田间。”此外,三角定苗种植的玉米具备更强的抗倒伏能力。“通风良好,风阻减小,即便遭遇风雨侵袭,也无需忧心。”这种“密植宽窄行”的种植方式,充分挖掘了土地潜力,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技术突破:从国内首创到行业引领

与杨建刚深入交谈,记者得以揭开杨家将播种机背后技术创新的神秘面纱。2021年,团队从红薯三角种植模式中汲取灵感,结合玉米生长特性,踏上研发征程。自2022年首台样机问世后,公司积极携手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等权威机构,持续优化技术参数。如今,这台播种机已斩获四项“国内首创”殊荣:国内首台三角定苗玉米播种机、首台实现精细化作业的机型、首台应用电驱电控气吸技术的机型,以及首台具备无人驾驶与监控功能的机型。

杨建刚难掩自豪之情:“我们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占销售额的17.3%以上,至今已申请18项发明专利与58项实用新型专利。”2024年,公司乘胜追击,推出电控花生播种机,进军经济作物种植技术领域。目前,产品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印度、印尼等国家。杨建刚坚定表示:“我们矢志让中国农机技术闪耀世界舞台。”

展望未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新图景

采访渐近尾声,杨建刚目光笃定,畅想着未来:“我们正全力研发更为智能的AI监控系统,不久的将来,播种机将实现全程无人驾驶作业。”他指向机器顶部的电子屏与探头,介绍道:“这些设备借助智能感应与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控播种情况,如同赋予机器敏锐的双眼与聪慧的大脑。”

据悉,2024年双丰机械肩负郑州市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基地项目重任,杨建刚还在河南各地举办了93场技术培训,近5000名农户从中习得高产种植技术。

从颍阳镇的田间不难窥见,农业科技创新正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动力。杨家将AI三角定苗播种机,不仅是一台农机,更是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结晶,正引领中国玉米种植迈向“高产、高效、智能”的崭新时代。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