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024财年,A股白酒板块营收增速录得7.29%,归母净利增速7.41%,成为了食品饮料板块下,唯一一个连续十年营收利润双增的子板块。

从业绩层面看,白酒似乎仍具有跳脱周期的魔力。但现实却异常残酷:从龙头茅台,到敬陪末座的伊力特,股价都已然一蹶不振许久。

市场失灵了?显然不会。

透过各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营运决策,便将陡然发现,酒企正在通过各种“商业和数据魔法”,来维持表面光鲜与最后的体面。

01 

魔法一:拉长账期,放弃“先款后货”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广为人知的会计学恒等式。以时间段为单位的利润表,其实也有类似的勾稽关系,即:经营性利润与经营性数据不会出现过大偏差,如果出现明显的偏差,定会影响企业长期成长性。

2024年的酒企利润表。就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虽然整体来看,无论是营收还是归母利润的增速符合预期,高于消费板块整体;但营运层面的经营业天数,明显不及预期,反向增长了62天,为10年内最高涨幅,平均营运周期突破了700天,出现了业绩与营运指标的偏离。

图:申万白酒行业营收利润增速及营业周期,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

把营业周期拆开来看,导致白酒板块营业周期上涨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存货周转天数快速增加,而是合同负债减少并且应收账款有抬头趋势,形成剪刀差。

存货作为白酒板块BUG级别的科目(受益于白酒越陈价格越高的特性),一直以来都是行研争辩的核心。

过去一年间,酒企的存货净增长大幅增加,单年净增加额接近200亿,创历史新高。我们显然不能把这种“异常”增长,简单看作是年份酒正常的生产节奏。

图:白酒行业存货净增加额及周转天数,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

如果大家翻遍A股酒企年报的行业表述,便会发现一句经常出现的总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414.47万千升,同比下降1.8%。”

如果我们以货值较高的酒企为样本便会发现,酒企的产量增速表现确实一般,茅五泸去年整体的产量下降了3.4%(主要是五粮液托了后退)。

在产量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存货货值快速增长,只能证明一件事:无论营收利润数据如何,白酒就是卖不动了。

拆解营业周期的另一个影响因子,便会发现更大的问题:酒企常年保持的“先款后货”,零应收权益的行业地位,正在发生动摇。

去年年末,就有媒体披露受困于白酒动销疲软,厂商放松了常年保持“先款后货”的政策,希望通过加快销售流程来充盈销售数据。

今年一季度,刨除茅台后(子公司承兑汇票影响),19家酒企应收账款累计增加了14个亿,虽然纵向对比营收的绝对增幅不大,但横向环比来看,应收款增幅达到了33%,不容忽视。

图:2025Q1酒企应收账款环比趋势,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

同时,今年一季度白酒行业整体的合同负债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整体累计下降约117亿元,环比降幅度达到20.93%,即便有季节性影响,今年依旧是酒企合同负债下降最为明显的一个春天。

图:2025Q1酒企合同负债环比趋势,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

应收款和合同负债存在剪刀差是行业普适的现象,应收款20家酒企中有18家都出现了环比增长,而合同负债20家酒企中有15家出现下降。当然,横向对比同业来看,目前酒企的合同负债依旧处在绝对高位,应收款比例也相对较小 。

综上所述,酒企为了充盈利润表的阶段性表现,主动放宽了规则,小规模调整了营运节奏。但长期来看,很难说这不是一次行业拐点,毕竟秋风扫尽夏意后,趋势如江河东流,覆水难收。

02 

魔法二:批价向下,营销向上,靠结构调整维持销量

白酒作为兼具消费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硬通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产业链相对其他消费品涉及更多的利益方,因此酒企同行的政策往往是“价在量先”。

但去年以来,头部酒企(尤其是茅台)率先打破了市场批价不可逆行的定论,一年间批价整体下滑12%左右,带动了行业整体无论中高端还是次高端批价的新一轮下行。很难讲这是不是渠道改革后,市场龙头为了保量,放弃了“价在量先”的传统。

图:高端、次高端酒批价趋势,来源:东吴证券研究所

同时,以2024年报披露整体来看,中高端品类增速持续下滑,20家酒企中,有近一半酒企出现了明显的中高端品类占比下滑。

横向对比更明显,相较于2023年,2024年刨除经营异常的岩石股份和未披露占比的天佑德和金种子,17家酒企中仅皇台一家中高端增速没有下滑(还是白酒+葡萄酒,并且基数小)。

图:2024VS2023酒企中高端品类增速差,来源:酒业家

下压价格带、押注系列酒无疑会打破白酒长期维持的品牌结构,形成更激烈的竞争。2024全年白酒板块整体的销售费率出现了增长,并且刨除经营异常的岩石股份,19个企业中有11个企业出现了销售费率正增长。

虽然2024年白酒板块的毛利率增长0.76pct,但是净利率几乎没有增长,这种情况同样延续到了今年一季度。如果我们以毛销差的数据来看,2025Q1酒企整体的表现很不理想,20家企业中有12家企业毛销差负增长,且幅度不小。

图:2025Q1上市酒企毛销差变化趋势,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

中金在做白酒行业汇总时提到,现如今和白酒消费、金融属性挂钩的数据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商品房价格,都相对疲软,因此白酒在价格和销量之间,只能做出二选一的抉择。

因此,大多数酒企选择更低的价格带,更多的系列酒,希望通过区分品牌来实现高端酒“价在量先”,中低端酒“保量保业绩”。但从毛销差的数据来看,压缩价格带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小,靠营销和价格力换增长,似乎也只能解眼前之渴

04 

魔法三:困难时找“兄弟”推心置

白酒行业作为消费领域最具“江湖气”的产业之一,各家酒企都明白一个道理: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过去十年间,零售渠道改革愈演愈烈,无论是自营线上、传统电商乃至短视频直播,都在稀释传统零售线下渠道份额,白酒也不例外。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酒企线下渠道扩张相对放缓,尤其是高端和次高端白酒(汾酒除外,正处于全国扩张期。以茅台为例,在大规模削藩后,2018-2023五年间国内经销商数量累计减少907家,占整个经销商体系的30%有余。

2024年的茅台,却一改往日对经销商严控态度,逆转了缩编的趋势,一口气新增了67个经销商。

纵观18家持续经营的白酒企业(刨除经营异常的岩石股份和做葡萄酒的皇台),过去两年间有14家企业经销商数量出现明显增长。其中更依赖线下渠道,此前严格把控经销商准入门槛的高端次高端酒企,2024年的增速更快。

图:酒企2023-2024年经销商数量变化,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企业财报

此轮酒企的经销商扩容,究竟是正常的经销体系优化,还是酒企率先感受到了行业寒意,想要找更多手足兄弟来改善短期增速压力呢?

我们更认同第二种说法,原因有二:

其一,经销体系优化往往是有进有出,但过去两年酒企的渠道商净增量非常明显,以茅台为例,去年新增了67家经销商,退出的仅仅有4家。

其二,2024年同口径下18家酒企中,有13家的直营(或新渠道、线上)增速要高于经销(或传统渠道)增速,在这种背景下加大传统经销渠道的资本回报率远不及线上,如果仅仅是渠道体系改革,很有可能复刻前两年缩编的情况而不是开放加盟。

图:2024酒企不同渠道营收增速对比,来源:企业财报

那么,又为什么说开放松绑传统渠道商可以短期改善基本面表现呢?

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更多的经销商,可以压更多的货,可以为酒企提供更大的“调节”空间。尤其是传统本地渠道,对酒企的业绩贡献远高于线上和外地经销商。

以地域属性较强的10家次高端中端酒企为例,2024年有7家省内营收增速远高于省外广域渠道的增速。

图:部分酒企省内省外营收差,来源:中银证券

毫无疑问,酒企纷纷放宽经销门槛,正是因为曾经的 “牛夫人”经销商们,如今成为了困难时期酒企可以仰仗的“小甜甜”。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数年中,经销商们确实吃到了经销体系收窄的红利,因此现阶段酒企想要扩大经销规模,招募新的伙伴加入这场游戏,并不难。

只不过时间一长,围绕“共同利益”圈定的手足兄弟们,在利润空间逐渐收窄的当时当下,没有了同富裕,又有几人可以共患难呢?

在商业史的卷轴中,从来不存在点石成金的魔法,白酒也不例外。

综上所述,拉长账期、降价换量、逆周期扩大经销渠道——这些短期“魔法”,虽能维持表面光鲜,却掩盖不住白酒销售承压的真相,行业拐点已然降临。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