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记者 邢进


5月17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季燕教授为一名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开具了多奈单抗注射液处方。该药物通过每月一次静脉输注精准清除大脑致病斑块,有望为患者延缓认知衰退、保留生活自理能力争取宝贵时间。作为国内首个靶向Aβ淀粉样蛋白斑块疾病病理机制的早期治疗药物,多奈单抗注射液的落地,标志着我国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进入新阶段。  

阿尔兹海默病确诊即中晚期

阿尔茨海默病(AD)被称为“记忆的慢性杀手”,占全球痴呆病例的50%-70%,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第七大死因。在我国,该疾病却长期面临“发现晚、治疗难”的困局。早期AD患者就诊率仅28.6%,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不足2.8%;  

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我国AD相关支出达1.1万亿元(占GDP1.47%),预计2050年将飙升至11.9万亿元;患者家庭需承担年均数万元照护费用,照料者每周平均投入6天时间,身心俱疲。“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丧失最佳干预窗口”,季燕教授指出,“中晚期患者照护成本是轻度的2.1倍,早诊早治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课题。” 

精准靶向治疗带来新希望

据悉,AD的核心病理特征之一是β淀粉样蛋白(Aβ)在大脑异常沉积形成斑块。而多奈单抗作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结合并清除Aβ斑块,直击致病“元凶”,从源头延缓疾病进展。临床数据显示,在早期AD患者中,药物将进展至中度痴呆的风险降低50%,为患者挽回长达37.3个月的独立生活能力。在治疗方面也十分便捷,每月一次静脉输注,大幅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这不仅是疗效的进步,更是治疗模式的革新”,季燕教授强调,“简化给药方式能减轻家庭照护负担,形成医患共赢。”  

早筛早治是与时间的赛跑

面对AD的隐匿性,季燕教授提醒公众警惕以下早期信号:进行性记忆力减退(如反复询问同一问题);语言表达困难(找词困难、逻辑混乱);时空混淆(迷路、忘记日期);性格改变(冷漠、易怒),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前往记忆门诊或神经内科就诊,通过PET-CT、脑脊液检测等手段明确诊断,把握轻度阶段治疗窗口,最大化药物获益。而65岁以上、有AD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认知筛查。

季燕教授表示,多奈单抗的临床应用,为我国AD防治体系注入“强心剂”,从“无药可医”到“精准阻击”,这场“记忆保卫战”仍需全社会携手:提高疾病认知、完善早筛网络、推动创新药可及,守护万千家庭的记忆之光,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