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融媒记者:冯佳雯 通讯员:牛亚丽


在峡窝镇大坡顶村,曾经被红白事大操大办困扰的村民,如今围坐在热气腾腾的大锅菜旁,在烟火气中感受着乡风文明的蜕变。这场始于“一碗大锅菜”的实践,正以质朴的方式撬动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吹拂乡土。

过去的大坡顶村,红白事成了村民的“甜蜜负担”。流动酒席动辄数十桌,烟酒档次攀比成风,宴席后半数饭菜被丢弃。村民郭某无奈地说:“白事不请乐队摆酒席,会被骂不孝,只能硬撑。” 这种“讲排场”的风气形成恶性循环:礼金从数百元涨至上千元,不少家庭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耗在“面子工程”里,经济压力与精神负担双加重。

破局之策:便民服务社的“阵地革新”

2018年,大坡顶村搬迁至安置区后,村两委将闲置门面房改造成便民服务社,免费提供场地及全套厨具设施,为简办红白事搭起“硬件舞台”。2020年起,通过微信群、横幅等宣传“厚养薄葬”理念,并成立7人红白理事会,将“白事大锅菜(10元/碗)、红事简流程”写入村规民约。理事会会长许松岭说:“规矩立明了,省钱又不浪费,慢慢就成了新习惯。”

革新之路:“组合拳” 破除 “面子壁垒”

为让新俗落地,村里打出三重 “组合拳”:

干部示范破观望:村干部带头简办自家红白事,用“行动标杆”消除群众疑虑。村支书母亲去世时,带头采用“大锅菜”模式,庄重场面让村民直观看到简办的体面。

全程服务减负担:便民服务社设专人指导流程,村民只需报备需求,场地布置、餐具清洁等琐事全由服务社包揽,让“简办”从理念变为省心实践。

柔性劝导化心结:理事会成员与志愿者入户讲“生前厚养”故事,用邻里案例化解“薄葬不孝”误区。80岁张大爷病逝后,子女在劝导下改用“大锅菜”简办,亲友分批就餐、集体追思的场景,让村民看到“孝心不在酒席间”。

村民李女士感叹:“以前白事吃酒席,光剩菜就得倒好几桶。现在这样既体面又省钱,没人再说闲话了。”

五年间,红白理事会协助办理 50余场红白事,为村民节约支出近50万元。更显著的变化在人情生态:礼金从数百元降至50-100元,“随礼轻、情意重” 成为共识;村民从“被动跟风”转向“主动简办”,去年新增3户主动申报简办红事。理事会成员周大叔感慨:“现在谁家摆阔气,反遭邻里议论,新风气算是扎下根了。”

如今的便民服务社,既是办事场地,更是文明传播场。村民自发组成“帮工队”互助操办事务,宴席后主动收拾餐具的场景已成常态。这里没有了攀比的嘈杂,取而代之的是邻里协作的温暖,以及对“仪式感”的重新定义——不是豪宴名酒,而是亲情相聚的真心、厚养薄葬的初心。

大坡顶村的实践证明,移风易俗无需雷霆手段,用制度托底、用服务暖心、用情感共鸣,就能让文明新俗如“大锅菜”般暖胃更暖心。这场“舌尖上的改革”,正为乡村振兴端出一盘“文明佳肴”,让乡土在简朴中重焕醇厚乡情。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上街融媒

郑州市上街区融媒体中心(郑州市上街区广播电视台)官方正观号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