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以来,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拼抢一季度、冲刺“开门红”动员部署会议精神,围绕“四高四争先”总体要求,树牢“三标”意识,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着力在“建机制、送政策、搭平台、优服务”上下功夫、做文章、出实招,全力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经营。一季度,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2.3%,工业经济强势开局,基本实现首季“开门红”。
今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稳经济、促增长的决策部署,锚定“开门红”目标,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通过完善服务机制、精准靶向施策、优化资源对接等有力措施,全方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赋能增效,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建机制:夯实服务根基,提升助企效能
扩大包保覆盖,织密服务网络。在全市420家重点企业包保服务基础上,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和重点工业项目纳入包保服务体系,各区县(市)共计新增包保企业1800余家。
广泛开展调研,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开展“大走访、大帮扶”活动,安伟书记、庄建球代市长高度重视,率先垂范,带头深入重点企业走访调研,并对包保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市县两级专班领导、责任部门全面开展助企服务,建立常态化对接联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截至目前,24位省、市领导累计走访调研市重点企业97家次。
强化闭环管理,确保问题清零。 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协调解决企业融资、用工、审批等问题,通过“企业意见建议直达平台”线上解决问题289个,企业满意率100%。帮扶郑飞机械、领航机器人等重点企业,解决施工许可证办理等问题24个,问题办结率100%;协调遂成药业、河南达利食品等20家企业节后用工需求,通过“点对点”招聘、校企合作等方式补充劳动力200人,保障企业满负荷生产。
送政策:精准滴灌赋能,激发企业活力
多维宣贯直达,确保应知尽享。坚持以政策落地为抓手,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重点解读省、市“开门红”政策、满负荷生产奖励、技术改造专项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链“三化改造”等政策,涵盖财税支持、用工保障、设备更新、出口退税等领域,助力企业稳产增效。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政策宣讲活动62场,覆盖企业2000余家。其中,巩义市编印发放《惠企政策汇编》300余份,确保包保企业惠企政策应知应会、应享尽享;二七区组织30余名首席服务员“一对一”宣讲省、市“开门红”政策,引导企业吃透政策红利。金水区开展“政策直达”行动,通过微信群推送、实地走访等方式实现规上企业政策知晓率100%。
专题培训赋能,提升实战能力。开展培训28场次,参与企业家及高管1500余人次,内容覆盖先进制造、数字经济、跨境电商、AI技术应用等领域,通过精准匹配企业需求,结合政策导向与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政策利用率、技术应用能力和市场拓展效率。其中,高新区开展“AI赋能跨境营销”专题培训,采用“理论+实操”模式,邀请跨境营销专家、AI技术工程师现场演示,帮助企业提升获客与转化能力,护航企业安全高效“出海”。
推行“免申即享”,释放政策红利。印发《郑州市“免申即享”政策清单(第一批)》,持续完善“免申即享”惠企政策服务的精准供给。重点围绕“数据比对、意愿确认、政策兑现”三个环节优化办理要素和业务流程,加强数据共享,提高审核效率。搭建“郑惠企”政策服务平台,变“找政策”为“送政策”、“前台跑”为“后台跑”,形成全市涉企资金兑现“一张网”,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累计发布政策2037条,开通线上兑付政策项目298个,汇聚208万市场主体库信息,政策推荐触达6.7万次,兑现企业资金93.2亿元。
搭平台:畅通对接渠道,凝聚发展合力
深化“六项对接”,激活产业链条。围绕“产销、产融、产学研、用工、招商、资产优化”六大领域,精准搭建对接平台,累计开展对接活动104场次。荥阳市依托“阀门展销会”、“海外代表团采购活动”,推动重点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惠济区一季度集中签约27个重点项目,签约额达200亿元;中牟新区召开小微园区和专业园区建设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27个、总投资288.2亿元,全面掀起首季度项目建设热潮。
强化产融协同,破解融资难题。市委金融办牵头开展政银企对接82场次,参与企业达861家,贷款投放金额73.48亿元,设立5个服务窗口,提供服务254次,协调解决问题793个;登封市大力宣传推广“郑好融”线上平台,举办金融对接活动3场,完成授信1000余万元;巩义市举办“专精特新”企业银企对接活动,通过政策宣介、产品推介、精准对接,现场12家企业与工行初步达成合作协议。
优化人才供给,筑牢用工保障。市人社局实施“招才引智+技能提升”双轮驱动,依托各区县(市)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招聘会20场,提供岗位3万个,1.3万余人与企业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用工保障。
深化协同创新,促进产教融合。通过政校企协同、机制创新与政策保障,打通产学研堵点,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郑州样本”。二七区政府与郑州科技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区域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优服务:靶向提质增效,护航企业成长
扩消费拓市场,激发内需潜力。聚焦企业需求与消费升级协同发力,持续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通过扩范围、强服务、搭平台等举措,助力全市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加力扩围。一是动态调整补贴政策,将汽车报废更新范围扩展至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及2018年前登记的新能源车,带动新能源汽车置换10561辆,燃油汽车5568辆,拉动消费14.5亿元。二是新增手机、平板、净水器、洗碗机等数码、家电产品补贴,推动数码类产品以旧换新门店达门店增至1428家,家电类增至1868家,完成销售133.09万台,销售额42.15亿元,占全省份额30.08%。三是组建专项服务小组对接企业需求,联动500余家汽车销售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定制补贴申报指南。鼓励绿色家电、智能家居、本地汽车等生产制造企业积极参与到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中来,为全市消费者带来更多福利。
育品牌强质量,提升竞争实力。积极开展“美豫名品”培育活动,指导全市制造业领域、老字号领域、旅游景区参与“美豫名品”申报争创。今年来,共18家企业成为河南省首批获得授权使用“美豫名品”企业,总量位居全省前列。持续开展“美豫名品”宣传活动,吸引更多企业培育争创“美豫名品”,营造了浓厚氛围。
降成本减负担,优化营商环境。 各市直责任部门发挥职能优势,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市自然资源局创新“用地预审+容缺办理”模式,保障重点项目提前开工;市发改委建立了省、市、区、园区四级联动的联络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重点项目完成能评环评联审;市城乡建设局开展“工程建设领域账款清欠专项行动”,协调解决重点企业、民营企业拖欠工程款问题;市科技局在全省率先设立总规模10亿元市级天使投资基金,推动“郑科贷”业务向“郑好融”融合发展,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市交通局累计兑现3000余万元扶持资金、940余万元新能源冷链配送货车补贴资金,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市公安局牵头开展涉企案件专项评查自查,依法严打突出涉企犯罪,共排查各类市场主体4800余家,清除空壳公司10家,消除风险隐患75余处,现场整改问题100余个,护航企业安心发展。
当前,郑州市工业经济“开门红”的亮眼答卷,既是政企同心、聚力攻坚的有效成果,更是夯基固本、持续奋进的不竭动力。下一步,郑州市将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全力奋战二季度、冲刺“全年红”,以更实举措、更优服务、更高标准推动政策效能、服务效能、发展效能提档升级,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郑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