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2020年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指出,任何人,不论年龄、性别或身体状况,适量运动都是有益的。

运动是良医,经常运动不仅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病、部分癌症(例如大肠癌)的风险,还能舒缓神经紧张、改善睡眠质量。

但是大多数人作为运动小白,又该怎么入手呢?如果得了慢性病在运动时又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慢性病患者在运动时

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01心脏疾病患者运动须知

1. 足够的运动前热身时段和运动后缓和时长(约10~15分钟)可降低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冠心病发作的可能性。

2. 运动时须特别留意心脏病的病征(包括心悸、心翳和胸部不适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尽快求医。

3. 身体不适时(如发烧或感冒)不应做运动。

4. 确保运动期间补充足够水分,并根据天气适当调整运动量。

5.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急性发作期或者是治疗后到稳定期,不宜做剧烈体育运动,且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6. 如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应避免进行涉及身体碰撞的运动(如篮球等)。

02超重肥胖者运动须知

1. 在实施锻炼计划的初期,如果做负重有氧运动存在困难,可以用骑自行车、游泳等非负重运动代替。

2. 在选择运动种类时量力而行,以免损伤关节、肌肉或骨骼。

03糖尿病患者运动须知

1. 在运动前后应自我监测血糖值并记录,以了解各种运动对血糖的不同影响。

2. 服降糖药可能会导致运动期间血糖过低,故病人须特别留意运动时会否出现血糖过低前的征兆,在运动前适量补充碳水。(血糖过低的征兆包括冒冷汗、发抖、手抖和饥饿。)

3. 患有较严重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或肌肉训练,以免引发视网膜脱落或出血。

4. 注意足部护理,穿着减震舒适的运动鞋,防止足部损伤。

04高血压患者运动须知

1. 避免进行等长收缩类的肌肉训练(如平板支撑),以免引发血压上升。

2. 如高血压未能有效地控制,不应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3. 服药的高血压病人不宜在饥饿或缺水时进行锻炼,并须特别留意运动时会否出现中暑或血糖过低前的征兆;同时,为了防止运动后血压过低,还需延长运动后缓和阶段的时间。

4. 各种感染,特别是发热期,切忌强行运动,应待感染控制后再运动。

5. 不宜进行剧烈竞争性的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等。

6. 避免在清晨做激烈运动,下午或傍晚锻炼较适宜。

7. 寒冷天气、室内外温差大会导致血压波动,应注意着装,做好热身运动再外出。

小贴士

我们应把运动融入生活中,例如多步行、爬楼梯、做家务、利用饭前的时间做运动。

按照“动则有益、贵在坚持、多动更好、适度量力”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老年朋友们在运动时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建议每周坚持至少进行3次平衡能力锻炼和预防跌倒能力的活动,并适量进行增加肌肉训练,预防少肌症。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