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冉馨 李红
“咱村礼膳飨助社成立五年多,到底怎么样?”
“可算中!村里正儿八经为咱群众着想,花钱不多,事儿还办得可美!”
“可算好!不次于大饭店,菜品新鲜,种类还多,量还可大,不仅实惠,吃哩还得劲儿!”……
4月17日,在中牟新区东风路街道郭庄村,提及村里成立的礼膳飨助社,村民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迎来一片夸赞声。
对于群众的高度认可,郭庄村党支部书记张鹏显得很淡定:“礼膳飨助社成立于2020年,去年喜事22件,这还是少的年份,多的70多件,一般10多桌,按照咱们一桌平均500元一桌的标准,跟大饭店的千把块一桌相比,下来省个万把块。我们大致统计了一下,这五年多,仅仅全村红白事上就为群众‘减负’四百万元左右。”
礼膳飨助社渐入佳境,名声慢慢被更多人知晓。
在与张鹏攀谈过程中,他接了几通电话,略带歉意地说:“其他乡镇的村,听说咱们礼膳飨助社办得不赖,非得来学习学习!”
人们不禁要问,郭庄村礼膳飨助社成功运行且赢得群众认可的“密码”在哪里?
村民张林昌告诉记者:“30年前,谁家办红白事,先盘煤火,搭棚子,借桌椅板凳、碗筷盘子等好多东西,现在村上的礼膳飨助社一应俱全,主家只需购买各类菜品即可,省心完了。”
党员刘翠琴谈及自己儿子结婚时,仍然记忆犹新:“俺孩儿结婚,亲家是郑州的,孩儿他爸还担心不排场,吃不好,我说,别的我不说,就冲咱村大厨那高水平,我就有底气!甭说,尽管在俺院里办的,最后亲家说,饭菜做得真地道,堪比星级饭店!”
刘翠琴所言非虚,郭庄村有一批做饭做菜的“老把式”。
“七八十年代,每个生产队都有饭店。2012年以前,景观大道没扩时候叫中三路,中牟到三官庙,从南乡到县城,俺村是必经之路,村北头还有个汽车南站。人流车流很大,村民在路两边干饭店的一二十家。”村民张海亮告诉记者。
村民张本善,53岁,17岁开始干饭店。他说:“村上的礼膳飨助社,解决了咱老百姓花小钱办大事的朴素愿望!”
村民郭中义,1986年11月开饭店,名叫“陇海饭店”,当时名气不小,因拆迁搬到别处,名叫“老地方饭店”,生意依旧红火。他告诉记者:“那个年代,肉片六毛,肉丝八毛,这都算好菜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礼膳飨助社成立之前,我也听说,谁家在城里举办婚宴,一桌八百,随后,另一家一桌一千,都就是个攀比心,面子有了,没了里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红白事上,郭庄村《村规民约》第十四条规定,提倡文明节俭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抵制高额彩礼,严禁大操大办婚、丧、嫁、娶。
喜事:每桌不超过500元,酒每瓶不高于50元,烟每盒不高于15元。(烟:每桌不超过2盒,单价多控制在10-25元,酒:每桌不超过2瓶,每瓶多在30-50元。)
白事:不能摆桌,提倡用大锅菜代替正式宴席。烟控制在每盒10元以内;酒每瓶控制在30-50元。礼金与随礼:非亲属随礼通常不超过100元,倡导“零随礼”,鼓励用鲜花、短信替代。
“现在,再有钱,不能‘超标’,这是规矩!”74岁老党员宋军政坦言。
“俺们礼膳飨助社的大厨们都是志愿者,有钱的主家有想法,他们最终也听我们的,按村规民约走。我们没有科技与狠活儿,都是老式扣碗、红烧鲤鱼等老式菜,主打一个实惠美味。”村委委员、“大厨”张海亮告诉记者,“客人们走完,我们大厨还走走看看,看哪个菜受欢迎,哪个菜剩的多,这样复盘总结一下,下一次人家办事儿,大厨们心里就有数了,这样争取让主家钱花得值,心里也高兴,我们也开心……”
东风路街道副科级干部任文盛表示,移风易俗非一朝一夕之功。街道将持续深耕移风易俗工作,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探索更加贴合群众需求、更具实效的形式与载体。以郭庄村为典型示范,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由点及面,让和谐之花处处绽放,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街道高质量发展汇聚精神力量,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文明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