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忘不了40年前的农历十一月初五,那天是我母亲的忌日。

一、不失去母亲,无法体会失去母爱的痛苦。

我母亲杜氏因抑郁症自缢身亡于1985年,距离现在整整已经40年了。那时,我在离我家大概三公里的赵村中学读初三。

我还曾清晰的记得,母亲去世那天是农历十一月初五,头一天初四大概下午五点多我背起馍篮子离家去上学时,可能母亲已经有了想“走”的念头,百般阻止不让我去上学,我记得当时给我父亲学木匠活定庄姨老表建设哥解了围,表哥拦住母亲,我“逃”出了那个家,从此再没有了母亲。母亲去世后,有一段时间我非常记恨我的表哥,如果他不拦住母亲,如果我不去上学陪着母亲,母亲也不会走得这么早!母亲遭受精神疾病的痛苦没人理解她,她生育四个孩子而自己能力弱小,常遭受外婆的谩骂和挨打,父亲也不给她看病,有时也打她,而她最亲最近略懂人意的大儿子又不能陪伴在她身边,她还有什么希望……绝望之后只能选择轻生!

我还清晰的记得,我的母亲没有患病前,有次捡拾红薯皮子到李集卖了钱给我买一双蓝色的球鞋(那时大都穿布鞋,而我母亲针线活不好),球鞋号小了一号,我的脚小趾都被磨破了,也从不抱怨母亲,也没有给母亲说,怕她有压力,总感觉穿着母亲买的球鞋很自豪,那时我认为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高尚、最无私的职业!她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无人可比!她们用生命和鲜血在呵护着一个又一个生命茁壮成长,使这个世界繁衍生息,烟火不断,任何人都应该尊重并孝敬他的母亲!让“世上只有妈妈好”成为千古绝唱!

我还清晰的记得,1985年十一月初五下午五点多我正在学校上课,同村石头哥来学校找我,说我母亲出事了,让我跟着他赶快回家。我那时才十五岁,没有细想为何这么急着要我回家,只是内心有些不安,不知道母亲出了什么事,在忐忑中我跟着石头哥坐着他的自行车往家赶。

到家后,我发现院子里有好多人,我们村给人问事儿(操办红白喜事)的几个老人都在。看到我回来了,他们纷纷说:孩子回来了。然后和我说,赶紧去堂屋吧。他们没有告诉我母亲已经去世了,可能是不忍心,可能是觉得马上我就会意识到。到堂屋门口我发现我的母亲躺在床上,脸上已蒙上黄表纸。这时我知道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姊妹四个再也没有娘亲,我抑制不住自己,嚎啕大哭起来。

二、安葬完母亲,倍感空虚……

母亲去世当天,帮忙的人们急着办一些要紧的事情,如买寿衣、做棺材、商量通知一些亲戚安排人报丧……

亲戚、邻居陆续到我家来吊唁,我头蒙黄表纸出来见了他们,向他们磕了头,我一句话也没说,一家有事百家忧,感觉农村人遇到丧事都很团结。

母亲去世的当天,听到噩耗的亲戚、邻居们挤满了我家的院子。在农村,我老太爷弟兄四人,一大院人很多,爷奶辈、叔婶辈好多人,看到年幼的我们姊妹四个都流下同情的泪水……

我还记得当时有人说把我小妹书文送给我姨家寄养,我和父亲都坚决不同意。那时,爷爷奶奶都在,三姑、四姑还没结婚,我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年幼,爷爷奶奶姑姑都很关照我家。

每个大家庭都有数不清的恩恩怨怨和家长里短,常年在外求学和工作的我,更愿意记住我家在低谷时亲戚、邻居对我家和我个人的帮助,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做一些公益事业报答乡亲父老。

按照我们豫东的规矩,人去世三天(去世当天算一天,出殡当天也算一天)后下葬。当时还是老式的葬礼,要守灵。守灵的三天里让人感到麻木,我睡在棺材旁的麦秸堆里,睡眠很少,甚至会产生幻觉。那几天我过得浑浑噩噩,成为没娘的孩子,内心很空虚。

出殡当天早上,按照问事儿人(也叫大总)的安排,孝子在长辈带领下戴着孝帽扛着用柳枝和彩纸做的幡旗,先去坟地破一下土,之后四个人开始挖墓坑(大概一米五深)。

出殡当天上午很忙,亲戚们不断来到,来一次亲戚我们守灵的就陪着哭一次。其中有一家客人需要我扛着幡旗出门迎接,就是离我家一公里我妈妈的娘家,这外婆家长辈亲戚看到我这个十五岁的孩子以及幼小的弟弟妹妹来跪迎,急忙把我们搀起,都哭了。

简陋的午饭结束后,开始出殡,十六人一组抬棺,棺材出我家门后,在路中间停好站住,这时响器(由唢呐、笙、梆子、锣、鼓组成)声悲怆了,他们把调子吹的又急又快,像是送我母亲上路,又像是催我赶快完成摔老盆儿的任务。我跪在地上,把老盆儿在棺材前的一块砖头上摔碎,然后扛着幡旗站起来,大哭着向前走。

大总在棺前引导,抬棺的众人呼应着。从家里到坟地的一路上纸钱遍地,哭声不断。到坟地后,男的跪在一边,女的跪在一边,亲戚们开始一拨一拨的行礼。仪式进行完以后,按照规矩,需要逝者的儿子到墓坑里进行简单的收拾。长辈们告诉我,在里面拾掇时不能哭,眼泪不能掉到墓坑里。我在人的帮助下,跳下到墓坑里,用铁锨象征性地拾掇着,心里要求自己不要哭,可是根本止不住,最终还是哭着完成了拾掇。

由于母亲患有精神残疾,作为子女的深知精神残疾人及其家属背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那时15岁的我曾跪立母亲坟头暗暗发誓:“将来从事残疾人事业,使我和家人没有得到的东西让别的残疾人都能得到”。

葬礼结束后第二天,去我母亲的娘家谢孝。我外公外婆看到我们姊妹四个后不断地哭。谢完孝后我回到了学校,忽然感到很陌生,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别人提到母亲、妈妈这样的词语,我觉得对我是侮辱和刺激。

我深度自卑,不愿意和人说话、打交道,经常终日不发一语,感觉自己很可怜,又感觉自己很自强,我督促自己要进一步发愤读书。

可是母亲去世那一年我刚好读初三,失去母亲的痛苦谁能理解,而偏偏遇到从不重视孩子生活与学习的父亲,没钱交学费你自己想办法,没衣服总是受人周济,从我记事起,我的父亲从来没有给我买一件衣服。我上高中,自己卖麦子去交学费,还记得有一次,父亲叫我把家里一只鸡卖了去交学费,骑着自行车带着一只鸡从连堂到鹿邑我哭了一路,九十年代,那时我的父亲就在连堂与人合伙做带锯生意,不能说没有钱!到了鹿邑县高中,我把那只鸡给了我在县高中担任党支部书记的伯父,告诉伯父:我爹没钱给我交学费,叫我把这支鸡子卖了交学费,我不想上学了,这只鸡子宰杀后,您和俺大娘炒炒吃了吧?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宅心仁厚的伯父心里也很难受,掏出钱给我让我交学费,并告诉我,遇到困难给我和你大娘说,我们帮你解决。伯父一句话,我感动得眼含热泪也没敢流下,始终要保持心中那份坚强和自尊!

有了伯父伯母的关爱,在鹿邑县高级中学坚持读了四年书,1990年感觉成绩差的有点多,不再复读,当时正赶上鹿邑一纺织厂老板太清赵玉民创办鹿邑县县聋哑学校,伯父推荐我去教学,后又被鹿邑县残联推荐参加河南省残联聋儿语训师资培训,从此接触到了残疾人康复事业,也成为了我终生热爱的事业。高中毕业,后又在鹿邑县高中食堂工作六年后,1999年元月一号正式在老家连堂办起了鹿邑县聋儿康复中心。

三、牢记当初誓言,从事公益事业三十余载。

初中四年、高中四年的生活非常清贫,但也没有考上大学,就不再上学了。我感觉能够过得去的苦难,并不是真正的苦难,是人生路上促进成长的经历和回忆;过不去的苦难和看不到希望的苦难,才是真正的苦难!

今年清明我回家添坟,正好是我母亲去世整40年,早上起床时我回忆起我母亲出殡那天的情景,不自觉的就泪眼蒙蒙了。添完坟后,我在坟前停驻良久,迟迟不愿离去,向左看到父母坟前爷爷奶奶的坟茔,向南遥望三岁时夭折的长女连灵芝的坟墓,回想起母亲去世后这40年的种种艰辛和充满荆棘的曲折道路,回忆起40年前母亲去世时我的悲痛,回忆起办学时遭受的磨难,回忆起婚姻家庭的不幸……

往事不堪回首,但我不会抱怨,不会自暴自弃,反而变得更加坚强!一直想写一篇文字记述我对母亲的怀念,就像宋朝大文学家四岁丧父的欧阳修在母亲去世60周年写的《泷岗阡表》一样,同时也总觉得对母亲的怀念是我的隐私,不一定要形成文字。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一思想深深耕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我也是从懵懂不知到心生敬畏。

牢记母亲去世时的誓言,自1990年高中毕业参加省残联培训后,坚持志愿助残工作35年之久,造福诸多残疾人及其家庭,服务残疾人上万人次,就像2013年关停鹿邑县聋儿康复中心时,一位老师给我写的藏头诗那样:“连连助残献爱心,祥光普照聋哑人。工作不计艰和辛,中原大地卓不群”。

我作为一位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自1990年11月在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三项康复工作办公室举办的“河南省第二期聋儿语训师资培训班”的培训,迄今为止,有35年的从业经历,我们有使命:“配合政府做好残疾人工作,动员各界力量做好社会倡导工作,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康复工作”。

2014年5月关停鹿邑县聋儿康复中心后,正式入职当时全国第三、河南省办学最早、规模最大的孤独症康复机构——“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先后担任该机构孤独症康复协会秘书长、家长互助会会长、社工服务中心副主任、项目部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在鹿邑办机构时我认为基层康复工作者的使命是“向政府请命、向社会挑战、向家长抗争”,到康达工作后,与康达创始人张桂娥教授交流,她修正了我的观念,明确告诉我,需要“配合政府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做好倡导工作、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康复工作”。在鹿邑2010年5月我创建了鹿邑县助残志愿服务队;在郑州,我积极配合残联坚持了十年志愿助残服务,亲自撰写了金水区民政局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金星宝贝自闭症家庭增能项目”,2016~2021年连续六年主管惠济区残联政府购买“阳光家园”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走遍惠济区八个镇办所有社区、村庄,服务16-59岁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打造了“善行惠济·爱心家庭”公益助残品牌,在郑州全市残联系统享负盛名。

2022年在惠济区厚德康复教育中心,我以郑州道德模范(提名奖)、康达党支部书记名义,联合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原型、抗美援朝老兵柳岳继,“抗美援朝郑州志愿军战友会”发起人、全国拥军模范、河南省人大代表、全国十佳爱心母亲、河南省志愿者义工协会会长李志平,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全国最美家庭荣誉获得者王宽,“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第五届郑州市道德模范崔晓春,“河南好人“、第四届郑州市道德模范张升华,第七届、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四届郑州市道德模范、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牛振西,“中国好人”、河南省国农水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志发,河南省抗汛救灾身边好人、金水区红十字东方嘉禾影城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杨震,郑州爱心雷锋团队队长、周口人郑能量公益联盟发起人之一、河南省教育厅德育宣讲专家组成员宋桂华,“周口好人”、河南粽子哥公益联盟会长刘明广等10位“郑州好人”代表发起成立郑州好人党建工作室、郑州好人志愿服务队,并任郑州好人党建工作室主任,兼任郑州好人志愿服务队队长,在“郑州好人精神”引领下做了大量扶残助残工作,一“室”一“队”的成立开拓了惠济区助残工作新局面,打造了“好人党建”这一非公党建品牌。

2022年9月在惠济区长兴路街道办事处老鸦陈村委会启动了“双百行动”计划,即走进机关、高校、企业、社区、农村开展“五进”宣讲活动100场,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办100件好事实事,截至目前,已经举办33场宣讲活动,办结162件好事实事,传承并弘扬了“学好人、做好事、好人互助”的“郑州好人精神”!

四、回顾过去满是辛酸,展望未来助力乡村振兴再展宏图。

1999-2013年,我创办聋儿康复机构期间历经磨难,曾因一场安全事故,赔尽家财!后又经历婚变!在老家办学中,2002年左右,还经历了大弟弟因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走失至今杳无音讯,收养的大女儿(当时三岁)意外身亡,当时我认为命中无子真难求!我对自己再抱养孩子感觉失望!后来前妻又抱养一子一女,目前儿子连奥磊25岁快结婚了,女儿连艳芳23岁洛阳工学院快毕业了,感觉我前妻真是一个女强人。离婚10年了,对原生态家庭满满的思念,我感觉亏欠家庭的太多,太多……

2015年,再婚,阴差阳错成为一个孤独症孩子的继父,10年来,身处一个孤独症家庭,完全经历了孤独症家庭的心酸与磨难,让人生经历更丰满,这10年终生难忘,10年的孤独症生活,10年的郑州工作经历,可以写一部书了,但实难提笔,全是心酸泪……

在老家连堂,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创建了“连堂在外创业会”、“连堂团支部”等基层组织,连续10年,配合政府,助力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在国家五年规划十三.五期间(2016-2020),助力脱贫攻坚战,带领村民集资修通下水道,集资修村内水泥道路确保家家通,捐地捐物捐款修建连堂文化广场,连续组织举办五届连堂春晚,连续五年开展春节助老助残活动,大病救助村内困难村民!

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设立连堂东队鸿运奖学助学金,助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确保考上高中的新生200元,大专500元,本科2000元,硕士研究生1000元,博士研究生2000元,硕博连读3000元的奖学助学金按时发放。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相关单位支持下,在老家连堂又设立了“好人党建工作室”、鹿邑县图书馆连堂分馆”以及以已故抗美援朝志愿军连瑞才命名的“连瑞才博爱书屋”、“妇女儿童之家”,使村内公益事业再创新高。

2024年7月21日,中国残联、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全国妇联、团中央等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布《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2024年8月,我联合河南省公益文化传播基金会在郑州绿城儿童医院举办“河南省首个孤独症家庭康复项目”启动仪式。2025年2月创建鹿邑县孤独症儿童家庭关爱中心,开启第三次创业。

展望未来,信心百倍!有我发起成立10年之久的郑州自闭症家长互助会的服务经验,有成立12年之久的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爱星志愿者公益联盟的公益伙伴的支持,就像我们高校爱星公益联盟logo寓意“聚是一团伙,散是满天星”那样,必将创造“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我自认“豫东公益人”,在今后公益之路上将创造更多奇迹!再展宏图!(连祥工,于2025年清明)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