馍的质朴,与一亿河南人心意相通。
大道至简
馍的味道,戒不掉
前些日子减肥,把碳水戒了。体重虽然蹭蹭往下掉,但心里始终感觉空落落的……嗯,哪里不对?
直到我打开冰箱冷冻室,看到一塑料袋的手工馍,瞬间找到答案。
一个“我要吃馍”的念头在脑海中横冲直撞,唾液也逐渐盈满口腔。
这馍是我妈上次来时特意给蒸的。
之前我在电话里抱怨过楼下卖的馍没口劲,她记在了心里。
到我家,先给买了一口大蒸锅,“我再给你买袋面吧?”“可别,我吃不了……”
结果,我还没上班呢,就见她借“溜达”之名,拎回一袋5斤装的面粉来:“放心,走之前一定让你吃完!”
一定让我吃完……怎么吃?
一顿蒸馍,面少一半。
暄腾的大白馒头可真是说不出的诱惑!都不用掀锅盖,清新的麦香便随着阵阵烟气从锅里跑了出来。
那是谷物特有的香气,香中带甜,勾引着舌底最初的味觉记忆。
一掀锅盖,拳头大小的馒头个个散发着温柔低调的光芒,如梅花花瓣般整齐的排列在蒸锅里的篦子上。
趁热,嚯嚯呀呀的徒手揭馍,这绝对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
揭馍的人得“手壮”,像我这种没干过啥重活的手,我妈通常看不上。由于常年辛苦,妈的手就不一样了,一层泛黄的老茧,在这个时候给予她最贴心的保护。
眼疾手快,十个手指在各个馍上如弹琴般上下翻飞,然后趁机一个“鹞子翻身”,白暄的馍就掉入了妈准备好的簸箩里。
不多大会儿,就是一簸箩的小可爱!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时的馍,是最好吃的。不仅暄软,还很有筋骨,掰开馍的一瞬间,热气香气如春风拂面。
大道至简,新鲜出锅的馍有种强大的光环,任何东西对它而言都是累赘。在口腔各种生物酶的催化下,平平无奇的馍逐渐被分解,变成各种甜各种香,通过神经将信号传输大脑。
这质朴的味道,构成我们味觉的基底,无论走哪,忘不掉,也戒不了。
剩馍的花样吃法
临走前,一袋面粉真被吃了个七七八八,还剩一碗,妈说:“留着吧,万一什么时候想喝个鸡蛋甜汤,别连个面都没有。”
除了这碗面粉,妈留给我最宝贝的东西便是那一大兜冻好的馍。
走之前还专门嘱咐我:“早上要是急着上班,微波炉一热就能吃,一天一个,够吃上段日子。”
只是,万万没想到,这一天一个的念想,就这么被我的“减肥大业”所阻断。
我对着冰箱,心里纠结许久,还是伸出了罪恶之手……
算了,不管啦,偶尔吃一个没事的。
可过了几天,才发现,这一大袋馍,太不经吃了。
我妈亲手做的手工馍,微波炉配不上它,每次热馍我都要上蒸锅。
虽有些麻烦,可架不住好吃,水蒸气顺着馍的每一个小孔游走,热力传送到位,将凉意逼退……这样温柔的手法,岂是暴力解冻的微波可比。
后来,实在觉着上蒸锅太麻烦,便每次想吃时,都提前一夜将馍从冰箱里取出。第二天一早切片,烤箱180度,不用预热,10分钟,洗脸刷牙间,馍片便被镀上一层金黄。
一口下去,外面焦香酥脆,里面却仍是温温柔柔。
以前小时候,妈经常用剩馍做炸馍片。
你想想,你好好想想,馍片在油锅里滚过一遭,那得是什么人间美味!完事再沾上白糖,借用现在一些网络流行话术,“只需一步,家里孩子抢着吃,隔壁小孩馋哭了!”
但减肥的我不配拥有炸馍片。
为了让自己吃的更营养健康,我用鸡蛋裹了馍片,放平底锅上煎。燕麦粥,煎馍片,配上清炒萝卜丝,这么吃上几天,整个人才觉着回归人间。
有馍垫肚的日子,果然踏实。
但等反应过来时,冰箱里的馍,也见底了。
河南人对馍的执念
有多深?
其实,对馍有执念的不仅我一个。
前两天跟一同事去豫东出差。豫东,对于我是外地,对于同事是故乡。
回郑州时,同事专门买了兜馍,说要带回郑州。
大老远的,170多公里,为啥专门带兜馍?他回答,老家的馍好吃呀!
瞬间,我便get到了一丝游子的淡淡愁绪。
远在广东的乔大哥,有次用一筐手工馍和两袋芥菜丝,抚慰了一位身居要职的客家人的胃,临走前,对方心满意足:“看来,客家人就是从河南迁到广东来的。”
没错,河南人对馍的执念,可真是坚韧呀!
在河南,很多食物的名字中都有“馍”。
例如油旋馍,金黄焦香,是洛阳牛肉汤的好搭档。
还有胡辣汤的天选CP油馍头,香酥软嫩,口感迷人,掌握着一亿人的思乡密码。
烙馍,河南随处可见的街头小吃,怎一个流行了得。
壮馍,濮阳的美食招牌,顺口溜怎么说来着,“女人吃了能挑担,男人吃了好杠腰”。
土馍,济源的特色美食,土味浓郁,清香可口。
石子馍,食品中的“活化石”,夹上灵宝特有的“一生凉粉”,就是一道绝味。
月亮馍,每日清晨,不知唤醒了多少打工人的胃。
还有沈丘的顾家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年节时分,都是它的高光时刻。
以上任何一种,哪个不是一方美食霸主。明明长得与“馍”相差万里,名字中却都带有“馍”字。
我猜,大概只有心中最爱的食物,河南人才会冠之以“馍”吧。
对于馍,朋友璐桑有一理论——馍要掰着吃才香。
这理论,大致一听,鬼扯,仔细一想,真香!
掰,确实是吃馍的最佳手法。伴随着馍的网状肌理被撕裂,品质好坏,入口前便以明晰。
轻松就能被掰开的馍,通常筋骨和麦香都不足,这让那些打着手工旗号的机器化馍无处遁形。真正的手工馍,在掰开的那一瞬间,便能从阻力上,感受到它曾经受过的万千揉搓。
也只有手指感受到馍的温度、软度,心里才能更加明白馍的质朴。
所以,馍凭什么俘获河南人?不就是因为这份心意相通嘛。
(图片来自网络)

豫记
豫记官方正观号 一群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河南籍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