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郑州奇遇记系列报道

八旬非遗传承人,让古老“心意”绽放新生!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10月29日,郑州体育局家属院,82岁的吕延芝精神矍铄边演示招式,边讲解着拳法要领。

吕延芝的功夫人生始于家族庭院,成于国际舞台,她将武术传承融入生命之中,用一生守护古老拳法的薪火相传,让心意六合拳从秘传走向大众,从传统走向现代。

皂角树下,父亲苦练“鸡步”犹在眼前!

1943年吕延芝出生在河南漯河一个心意拳世家,其父吕瑞芳是心意六合拳的一代宗师,祖、父、叔、兄皆精于此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代表性传承人,吕延芝与武术相伴已有70多个年头。

如今,满头青丝已被白发替代,吕延芝依稀记得老家那棵大大的皂角树,树下有绕树而行父亲的身影,地面在一次次踩踏中变得“黑明”。“不知道他在那干啥,就成天围着树转,也不知道转啥呢?”吕瑞芳将功夫练习融入生活,童年的吕延芝奇怪于父亲的举动,现在却踏着父辈的足印日复一日地坚持练习。

她回忆10多岁时跟着哥哥和父亲去火车站,兄妹俩跟在后边蹦蹦跳跳地说笑,一睁眼父亲已在30米开外。俩人飞跑着追上前,再一迷糊父亲又走远了,那如飞的步伐也常惊呆路人。

“那时候太小还不懂,长大了才知道练的是‘鸡步’。”她说,后来自己练功慢慢有了感悟,“所有的拳,所有的肢体运动,脚不到手到等于零”,“我捞你,我脚不到,我手捞你,我就是送礼了”。

吕瑞芳的教育方式别具一格,他建议女儿别受拘束放开了玩,他则在孩子们玩耍时“比划比划,说说都要练啥”,而孩子们就在充满武术氛围的家庭中,耳濡目染精通了弹腿、查拳、三才剑和上路短打等功夫。

进京比武,“吕氏三杰”事迹登上报刊!

1958年春天,15岁的吕延芝跟随父亲参加河南省武术表演赛。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刚到郑州她却打起了“退堂鼓”,跟父亲说:“想妈妈了,不想比了,想回去。”

在父亲的劝说鼓励下,她收起了少女的任性,不但顺利完成了表演,还收获了意外之喜。原来,按照大赛规定,运动员不满18岁不能获得名次,她却凭借优异的表现赢得了一枚金牌。

颁奖之时,一位武术名家鼓励她:“你回去好好练啊!回来去北京。”她决心努力用功,但认为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也在心中忍不住问自己:“咱能去北京?去不了北京!”

1959年秋天,“去北京”的愿望竟然一下子得以实现,吕延芝与父亲吕瑞芳、兄长吕志德一起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父子三人不但被誉为“吕氏三杰”,还作为少数民族武术名家代表登上了《人民日报》。

20世纪60年代,吕延芝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大型武术赛事,此时的她不光练习心意六合拳和太极拳,还学习国家和国际竞赛的规定套路,所展现的技艺惊艳了众多武术高手。

退休前,吕延芝担任河南省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高级教练,是中国武术八段高手。她编整的《心意六合拳》被选入中华武术文库,她还应邀前往瑞士、德国等国讲学,培养了众多海内外弟子。

传承发扬,让“秘传”拳法走向大众!

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流布于河南省漯河、周口市等地。其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由于此拳招式简单实用,出手容易伤人,古拳谱告诫:“心意六合不乱传,无穷奥妙在其间。”

吕瑞芳将心意六合拳的传承融入了生命之中,他希望女儿将拳术继承和发扬光大,曾劝勉女儿:“你,这面河南的旗子不能倒。”吕延芝认为,“心意”深不可测,“六合”最是核心,“你的认识有多深,不是肢体上的事,而是内心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并且在动作上,所有的形体是跟着意在走”。

心意六合拳历代练拳者都择徒极严,加之主要在回族中流传,外人很难见到。吕延芝却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曾于2002年创立郑州伊华心意拳文武学校,并担任郑州北大清真寺武术总教习,所教授的学员在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收获心意拳、查拳、八极拳、男子刀术等项目10金18银的佳绩。

2018年,“吕延芝——心意六合拳”在国家级传承人记录验收工作中被评为优秀项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身影依然活跃在武术传承的一线。

与武术相伴70多个年头,心意六合拳早已化为吕延芝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这位八旬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这门古老拳法的薪火相传,让心意六合拳从秘传走向大众,从传统走向现代。

​郑州日报记者 汪永森 文/图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