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飘香,名家讲堂
初冬夜凉,书卷飘香。10月28日晚,新一期文学名家大讲堂在郑州师范学院嵩山学堂音乐厅开启华章。本次活动邀请到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先生,带来以“《红楼梦》与文学的经典化问题”为主题的讲座,在书香校园构建起文学与生活、哲思与创作、当代与过往、青春与梦想的精彩对话。

“文学名家大讲堂”是河南省文联“书香河南”建设工程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加快建设书香河南”的工作部署,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共同建设书香社会,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文艺力量。
此次活动由河南省文联、郑州师范学院主办,河南省作协、河南省文学院、郑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部、中原文学杂志社承办。郑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李仰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武皓,郑州师范学院校长张铟,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飞雁,《中原文学》杂志社社长李辉等嘉宾,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成员高校代表、李洱研究中心专家代表以及师院师生共400多人出席活动。活动由郑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李仰智主持。
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武皓在致辞中表示,李洱先生的作品贴近生活、洞悉人性,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谦谦君子之风,是当代中国文学锦绣图谱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师范学院和河南省文联,是李洱先生“文学出发的地方”。李洱先生以蓬勃的创作成就、博大的知识谱系、深邃的哲学思考、勇毅的仁者之爱,教导提携青年作家、后辈学生,默默做推进河南文学发展、营造当代中国文坛整体图景的“燃灯者”。
李洱:《红楼梦》体现了中国人面对问题时的特殊思考
在“《红楼梦》与文学的经典化”讲座中,李洱先生围绕曹雪芹的文学身份、“长不大”的贾宝玉、《红楼梦》结局的多种可能、《红楼梦》的经典化与当代人如何读《红楼梦》等多维角度展开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李洱先生在开场提出,文学作为一门特殊的人文科学,文学的每一个命题,其反命题也成立。他持续以启迪式的发问,引发在场听众的递进思考:“我们怎么来看曹雪芹?他在文学史上大致担当怎样的角色?”他援引《白鲸》《万卡》等经典名篇,指出作家兼具报信人、写信人、送信人三重复杂身份,是“生活”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试图改变生活的人。曹雪芹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报信者、写信者和送信人,他在清帝国崩溃的前夜写下所见、所思、所想,而这封名为《红楼梦》的信中写了什么?读者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如何就信中内容展开思考?曹雪芹的思想是否过时?是需要当代作家、研究人员和高阶读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李洱先生认为,《红楼梦》体现了中国人面对问题时的特殊思考,不同作家、不同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入这一伟大文本。李洱先生进而指出,曹雪芹塑造了一个位于青春期与成年门槛之间的、“长不大”的主人公——贾宝玉,贾宝玉具有模糊的年龄和模糊的生日;《红楼梦》不仅书写了大观园和贾家的生活场景,还为贾宝玉迈过成年门槛之后的生活留下了谜团。曹雪芹没有为宝玉安排“学而优则仕”、遁入空门等本该设想的多种可能性。李洱先生判断,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本意,作为一个“报信人”,作为中国小说界第一个“向前看”的人,他深知贾宝玉不能像以前一样生活,而是以敞开式的结局,欢迎后世作家、读者思考宝玉成人之后如何与世界对话、交流,由此,其“未完”比“写完”的意义更大。由主人公结局的多重可能性和作品的未完成性观之,《红楼梦》与卡夫卡的《城堡》,同样以敞开性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转折性作品。

学界很快发掘了卡夫卡的价值,而《红楼梦》的经典化则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胡适、俞平伯等红学家对《红楼梦》的认知与批判,到全国“红学大讨论”,李洱先生梳理了多名红学家对《红楼梦》的看法。通过李辰冬以丹纳艺术批评方法展开的《红楼梦》研究,《红楼梦》与《战争与和平》的文本对读,李洱先生指出:“《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结构同《战争与和平》一样伟大,但也存在多个维度的不同。其无闲笔,每一处看似闲笔,都包含着对一种文化的深刻认知。对《红楼梦》经典化的研究,对曹雪芹与《红楼梦》关系的思考,涉及我们对当代文学、对现代文学史的看法;涉及我们如何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我们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同时,看到托尔斯泰作品的伟大,看到曹雪芹的伟大,最终看到我国文学作品的长处。《红楼梦》的经典化过程,对我们是一种思考与警醒。”
收获满满,期待再相逢
本次李洱文学大讲堂现场,座无虚席,有许多现场听众、读者,或席地而坐,或全程站立,依旧全神贯注,听课热情丝毫不减。大家时而跟随主讲人的启迪进入深思,时而低首记写精彩观点。在讲座结束后的交流与互动中,郑州师范学院的学生们与李洱先生踊跃对话,热情请教、交流经典阅读方式方法、大众传媒对文学经典化的影响、《石榴树上结樱桃》所体现的创作思考等议题。充分彰显了郑州师院师生对文学价值的思考、对经典作品的熟稔、对哲学命题的追索,他们对学习持之以恒,他们对知识如饥似渴,他们在汲取名家思想光辉、感受豫籍名家文学魅力的同时,也在收获持续奋进、奉献家国的蓬勃力量。

活动最后,李仰智书记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和思想力的语言,分析了李洱先生所带来的关于文学价值、时代审美、文化传承的精彩内容,回顾了李洱先生在文学场域不忘初心、厚积薄发、腾空飞翔的过程,以及与郑州师范学院、与河南热土的深情厚谊。他在讲座结尾总结中指出,李洱知识架构完善、理论学养扎实、思考世界深邃,其作品的经典化历程,已在路上。
河南省文联“文学名家大讲堂”系列活动每期都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当代文坛大家,设置精彩纷呈的讲座主题,通过文学讲座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形式,立体型、多层次构建“书香河南”多彩蓝图,自开办以来,有力地激励着省内广大师生、河南社会各界人民群众以及年轻一代作家更好传承新时代文学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系列讲座活动为契机,激发各行各业更好肩负时代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从自身出发,以点滴之力,共同凝聚起建设文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李洱,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中国先锋文学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当代中国创意写作代表人物。
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出版有“李洱作品系列”(八卷)等。《花腔》于2003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评为“新时期文学三十年”(1979—2009)中国十佳长篇小说。《应物兄》获“新世纪文学二十年长篇小说20部”专家奖、读者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主要作品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捷克语、韩语等在海外出版。
统筹:石闯
编辑:古晨茜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iPhone版
                                        iPhone版  Android版
                                        Android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