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水滴公司披露了其2025Q2的业绩报告,这份标志着企业“连续14个季度盈利”的财报,既展现了AI技术驱动下的增长韧性,也让其在公益属性与商业合规间的平衡难题再度浮出水面。尽管未能明确特定口径数据,但结合最新公开财报核心指标,仍可清晰梳理其经营现状与争议脉络。
图源水滴公司官微 下同
公益变生意?保险业务成绝对引擎
整体来看,水滴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依然强劲。单季度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其实现净营业收入8.38亿元,同比增长23.93%;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8.75%,连续14个季度实现盈利。对应到今年整个上半年,水滴公司实现总营收15.92亿元,同比增长15.27%;归母净利润2.48亿元,同比增长47.02%。
不过,水滴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面看虽有大幅改善向好趋势,但业务深层增长困境并未完全消退。一方面,虽然保险主业实现较好增长,但这主要是由于AI赋能下技术服务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助力,在依赖公益项目引流的流量红利逐渐见顶下,保险主业的获客成本依旧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其众筹业务收入缩减、亏损继续扩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业绩增长。再者,该公司凭借水滴筹直面患者的优势,于2022年跨界拓展而被认为是第二增长引擎的“招募患者CRO业务”,如今也面临着较大竞争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公司收入主要来源,其保险业务自身的营销却问题不断。就在财报发布前3日,水滴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因“业务信息不真实”被湖北金融监管局罚款10万元,相关责任人同步被警告并罚款共计2 万元。
水滴保也因 “首月0元”“每月1.9元享600万保障” 等诱导性宣传,多次被监管处罚。2021年其因违规收费被银保监会罚款120万元,2024年又被曝光首月低价后保费暴涨至191.3元,黑猫投诉平台过半投诉指向 “自动扣费” 和 “误导营销”。
争议延续:技术提效难掩合规短板,公益信任仍待修复
尽管财务数据向好,但水滴公司多年来围绕公益属性、商业边界与合规经营的争议并未消散,甚至在业绩增长期呈现新的矛盾点。
水滴筹业务自上线以来从未盈利
作为品牌认知的起点,水滴筹业务持续承压。2025年第二季度众筹收入同比下降2.7%,筹款金额从去年同期的13亿元降至12亿元,且仍处于亏损状态(Q2经营利润亏损3210万元)。这一表现与公众信任修复缓慢直接相关。
尽管公司已将AI大模型应用于筹款审核,但历史遗留的审核漏洞阴影仍未完全消除。自2016 年上线以来,水滴筹的争议从未停歇,核心矛盾始终围绕 “公益属性” 与 “商业变现” 的边界模糊问题。
作为公众最熟悉的板块,水滴筹多次因审核不严陷入骗捐争议,多起诈捐事件消耗的社会信任。
2024 年11月,湖北男子兰某飞谎称重病发起筹款近30万元,却在微信群晒新房照片被举报,最终善款追回并被列入失信黑名单。据统计,2019年至2024年,知名诈捐事件至少发生7起,而平台公布的失信筹款人黑名单已达240多条。
公众质疑指出,平台对筹款人房产、收入等关键信息的核查存在明显漏洞,“先筹款后审核” 的模式为骗捐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消耗了社会信任基础。在社交平台检索相关关键词,仍能发现大量关于“水滴筹骗人”的用户反馈。
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
与此同时,收费机制引发“公益变生意”质疑。
据查询,自2022年4月起,水滴筹结束“0手续费”模式开始收取服务费,成为争议转折点。尽管目前6%的费率低于暖心惠民(8%)和轻松筹(6%-8%阶梯费率),但仍被公众质疑 背离公益初心。
从财务数据看,众筹服务费也从2022年的1.56亿元增至2024年的2.68亿元,持续增长的服务费收入与尚未盈利的业务现状形成反差,让“借公益流量牟利”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当前众筹业务收入下滑与保险业务增长的反差,进一步加剧了“重商业轻公益”的质疑。创始人沈鹏虽多次强调平台是“社交化筹款工具而非公益组织”,但水滴筹累计4.8亿捐助用户形成的公益认知,与保险业务的商业属性始终存在张力。
编辑:刘地
统筹:赵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