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记者获悉,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从加强产业创新联动、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十八项具体措施,深化皖豫毗邻地区交流合作。

两省重点合作区域面积4.3万平方公里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枢纽,也是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的关键抓手。而省际毗邻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实施方案》显示,皖豫毗邻地区包括安徽省亳州、阜阳、六安、淮北市全域以及宿州市砀山县、萧县,河南省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市全域,面积9.6万平方公里。重点合作区包括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濉溪县,亳州市谯城区、涡阳县,宿州市砀山县、萧县,阜阳市界首市、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六安市霍邱县、金寨县、叶集区;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信阳市商城县、固始县、淮滨县,周口市沈丘县、郸城县、鹿邑县、项城市,驻马店市平舆县、新蔡县等26个县(含市、区,下同),面积4.3万平方公里。

《实施方案》提出发展目标,力争通过5年时间,省际毗邻地区基础设施实现便捷高效互联互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区域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重点领域合作事项落地见效,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合作创新经验,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新样板。

18条举措深化皖豫交流合作

蓝图已经绘就,如何实现目标?《实施方案》提出了18条具体措施。

    加强产业创新联动方面,支持皖豫两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毗邻市县与两省“双一流”高校深化校地合作,试点“飞地研发中心”等新模式,合作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深化职业教育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高技能创新人才。

深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联动发展,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陶铝、铝基新材料、生物医用、生物可降解、电子信息、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建材、超硬材料等高成长性新材料,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深化新能源产业合作,共同打造一批先进风电、光伏、新型储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集群。深化农产品精加工合作,在优质粮油、绿色果蔬、高品质预制菜、休闲食品等领域共同发力,高起点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畅通毗邻地区公路网络,深化交通领域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实现道路运输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探索省际电子包车牌标准统一和共享互认。优化省际铁路通道,有序推进跨区域城际铁路建设。共建中部便捷出海水运通道。

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重点水利项目建设。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推动淮河流域生态建设

协同防治大气污染,共同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共建省际能源通道,增强能源互济能力。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方面,共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完善协同招商机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数据跨域流通赋能应用,加强居民基本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互通,实现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共建协同开放发展机制,依托合肥、郑州中欧班列和江淮海联运通道,加快皖豫毗邻地区“出海”步伐。建立区域结对合作机制,深化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完善实施保障机制。

​正观新闻记者 袁帅


编辑:胡昆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