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歌手苏醒在一场公开演出中用家乡话宣传西安美食,却因对河南与陕西胡辣汤“踩一捧一”的言论引发热议。

现场视频中,苏醒说:“我始终认为,只有咱西安的肉丸胡辣汤是真正的胡辣汤,旁边河南那个胡辣汤那真不是。”

这番言论,自然引起广大网民的不满。

有人说:“宣传家乡美食本没错,踩一捧一就不对了。”

也有人说:“不是一碗胡辣汤的事,是一个人对不同文化要有最基本的尊重。”

不少外地网友也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河南和西安的胡辣汤都吃过,本就各有特色,何必要贬低他人喜爱的美食呢?”“西安的胡辣汤也是河南传过去的,贸然拉踩,只会让文化根源遭到否定”。

舆论的指向显而易见,作为公众人物,公然贬损一个地区的特色美食,不仅伤害大众的感情,也让自身形象遭到反噬。

群情激愤过后,一些事会被淡忘,但从中总结一些启示是必要的。

譬如,河南胡辣汤与西安胡辣汤究竟有何异同?一碗胡辣汤中蕴含的文化滋味,我们是否了解得还不够?随着这些疑问的诞生,对胡辣汤进行寻根溯源也成为必然。

从宋代深宫到“寻常百姓家”

河南胡辣汤的历史源流,可追溯至宋代。

由于胡椒在唐代传入中国,故胡辣汤的产生时间应不早于唐代。而宋代官方主持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医药著作认为: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有益行气,故辛辣味食品颇为流行。加入肉类可能是为了适应更多层次人群的口味和补气补虚,再辅以生姜、胡椒、八角、肉桂等调料辛香行气,舒肝醒脾。一种结合了具有醒酒消食功效的酸辣汤的肉粥,成为胡辣汤的雏形。

关于胡辣汤的具体起源,史料并未确切记载,但目前流行的有两种主要说法。

“御膳说”流传甚广,相传宋徽宗时期,御厨以少林寺“醒酒汤”和武当山“消食茶”为基础,加入胡椒等香料创制出一种汤品,后因靖康之变,御厨南迁至逍遥镇,将此汤配方带入民间。

“商埠说”则相对更为严谨,学者们考证认为,胡辣汤的真正成型和流行应在明清时期,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胡椒才得以大量运入中国,来自西域的香料与中原本地的烹饪技艺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这道特色美食。

无论哪种说法为真,都指向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胡辣汤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原地区千百年来饮食文化交融的结晶。

两大流派为主:逍遥镇与北舞渡双星辉映

在河南,胡辣汤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各具特色。

逍遥镇胡辣汤源自周口西华县逍遥镇,有着“北有京城大碗茶,南有逍遥胡辣汤”的美誉。

正宗的逍遥镇胡辣汤需选用30余种香料,包括胡椒、花椒、八角、丁香等,配以牛羊肉、面筋、黑木耳、粉条等配料,用牛骨或羊骨高汤熬制而成。其口感浓郁霸道,香气扑鼻,一碗下肚,顿觉七窍通畅,浑身温暖。2021年6月10日,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北舞渡胡辣汤则起源于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别名“八珍汤”“宫廷御锦汤”。这个在清代曾是重要商埠的小镇,孕育出了与逍遥镇风格迥异的胡辣汤。

北舞渡胡辣汤以羊肉汤为基础,融合面筋、粉条等食材演变而成。该汤选用牛羊肉配30余种中草药及胡椒、花椒等香料熬制,汤底经铜锅炭火煨煮后呈现凝重的质地。制作时通过揉洗面团提取面筋,佐以红薯粉条、花生米等辅料,食用时常淋香醋或与豆腐脑混合形成多层次口感。传统工艺以肉烂汤鲜、香辣绵稠著称,具有祛湿驱寒功效,2021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此之外,河南还有周口胡辣汤、信阳胡辣汤、开封素胡辣汤、南阳胡辣汤、驻马店胡辣汤等地方变体,充分展现了这道美食在河南境内的广泛影响力与强大生命力。

豫陕胡辣汤同根异枝,各有千秋

那么,陕西西安的肉丸胡辣汤又是从何演变而来呢?它与河南胡辣汤有何异同?

目前主流说法认为,西安肉丸胡辣汤的正确写法为“肉丸糊辣汤”,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结合陕西本地口味改良而成。其发展过程中吸收河南胡辣汤的工艺框架,但通过使用牛骨高汤、增加蔬菜种类、强化花椒风味等方式形成地域特色。河南胡辣汤二者同源而异流,各具特色。

从食材构成来看,河南胡辣汤以牛羊肉、面筋、木耳等为主料,注重香料的复合运用;而西安糊辣汤则以牛羊肉丸和多种时蔬(如土豆、莲花白、胡萝卜等)为特色,强调食材的丰富多样。

在口味风格上,河南胡辣汤以胡椒的辛香为主旋律,口感浓郁直接;西安糊辣汤则突出花椒的麻香,辅以秦椒的辣味,层次更为复杂。   

两者的食用搭档也大相径庭:河南胡辣汤可单独食用,也可与豆腐脑两掺,常配油馍头、油条、水煎包等同食;而食用西安糊辣汤时,当地的饦饦馍、油泼辣子则是“标配”,食客常根据个人口味淋上油泼辣子,讲究将馍掰碎浸泡在汤中食用。

饮食文化的包容与绽放

汪曾祺在《口味》一文中写道:“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小小一碗胡辣汤,从河南“旅行”到陕西、山东、湖北等地区,却演变出不同的特色与花样,正是中华饮食文化包容性与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只有同根异枝的文化繁衍。

无论是“御膳传说”也好,还是“商埠改良”也罢,亦或是西行入陕后的本地化创新,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真正的好味道,能够跨越地域的界限,触动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风波退去,宋代流传下来的这句八字哲言再次得到印证:“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统筹:石闯
编辑:程子鑫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